“视”、“观”、“望”、“见”作为动词,都有“看”的意思,不过,四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视”是“一般的看”。
如《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观”是“细看和有目的地看。”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望”是“向远处看”。
如《萄子·劝学》:“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见”是“看到”、“看见”。
如《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视”有时也指“细看”,“察看”,在这一点上,与“观”的意思相近。
如《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视”与“望”对举时,“视”指“近看”,“望”指“远望”。
如《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视”与“见”的区别在于;“视”指看的动作,“见”指看的结果。
如《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成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正好说明“视”与“见”的关系相当于”“听”与“闻”的关系。
“视”、“观”、“望”、“见”的其它意义区别更为明显:
“视”可由本义引申为“看待”。
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又可表示“比较”、“和……一样”的意思。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还可指“管理”。
如《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还通“示”,指“给人看”。
如《史记·项羽本纪》:“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作名词,指“目光”、“视力”。
如《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观”可由本义引申为“观赏”、“欣赏”。
如周敦颐《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姚鼐《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石刻尽漫失。”
又引申为“观摩”、“游学”。
如《后汉书·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又引申为“考察”。
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观”作名词用时,可指“值得观赏的景色和景象”。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周密《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又可指“宗庙或宫廷大门外的建筑物”。读guan4
如《礼记·礼运》:“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望”可由本义引申为“盼望”、“期望”。
如《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陆游《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还可以引申为“希望”、“打算”。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诸人所论,甚失孤望。”
“望”作名词,指“声望”、“名望”、“威望”。
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先生德隆望尊。”
又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十五的下一天称“既望”。
如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周密《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甚。”
“见”可由本义引申为“进见”、“拜见”、“求见、谒见”。
如《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
《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对》:“徐庶见先生。”
又指“接见”、“召见”、“会见”。
如《墨子·公输》:“于是见公输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对》:“凡三往,乃见。”
又指“见面”。
如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
又指“介绍”,“引见”、“推荐”、“引荐”,读xian4。
如《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又指“看清”、“看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引申为“见识”、“见解”、“看法”。
如《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
“见”作动词时,还有个重要用法,就是通“现”,读xian4,指“显现”、“出现”、“表现”。
如《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
韩愈《马说》:“才美不外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需要说明的是:上古没有“现”字,所以凡“出现”、“显现”、“表现”等意义均写作“见”。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玉台新脉·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还可以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如“见教”,意为“教海我”,“见谅”意为“原谅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冀君实或见恕也。”
又,“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古汀大语文(K12)、海外汉语,汉字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想了解《人字学习法》初级1、初级2的核心识字方法,私信留言:“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