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张雪峰老师。
高校就业数据是衡量高校学生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社会对该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度,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对于各位计划给孩子选院校选专业的家长来说,各种就业指标也是评判学校或专业优劣的重要参考之一。正因为就业数据这么受重视,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学校的脸面,所以有些高校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操作”来提高就业率,关于高校就业数据造假的新闻屡见不鲜,几乎年年都有听说。这些高校进行数据造假一般都是通过如下手段:
一、虚假签约。部分高校利用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安排其与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或合同,或以实习、兼职等形式掩盖毕业生真实的就业去向。
二、虚假证明。高校要求或指导部分毕业生自行制作或购买虚假就业证明材料,或者以学习、培训等形式掩盖毕业生真实的就业去向。
三、虚假登记。高校对未能联系到或拒绝登记的毕业生进行随意填报或默认登记,或者以创业、考研等形式掩盖毕业生真实的就业去向。
四、虚假统计。高校对未能及时收集到或不符合规定的就业数据进行随意修改或删除,或者以其他方式操纵或篡改就业数据。
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数据造假问题相当重视,多次下发通知要严查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的相关问题,在一年时间内仅仅是对相关就业指标及其界定就进行了多次修改。
就在近期,教育部又专门派出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
说了这么多就业数据的重要性,但很多朋友可能到现在也一直没有特别搞清楚各种就业指标的重要性,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张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各类就业指标,以后大家自行去查阅相关高校的就业数据、就业质量报告的时候相信就会容易很多。
如上图所示,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中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分类及相关指标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结果如上图所示。
可以看到,毕业生去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就业、升学和未就业。就业和升学这两类的毕业生数量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就是我们之前经常说的就业率。但是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会,有的人可能会以为升学不包括再就业率之类,所以现在教育部统一规定将之前的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名字变得更复杂了,但逻辑上相对来说不容易引起歧义。
就业包括协议和合同就业、自主创业以及灵活就业三类。在协议和合同就业这一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签就业协议就业和只签劳动合同就业中,尽量优先要签就业协议。因为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提前太久就跟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往往都是在入职当天或入职一个月内。而毕业生往往需要在毕业前就提前确定就业去向。这样在学生毕业之前提前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一起签订就业协议可以提前确定就业去向,有效保证学生的各项权利。
灵活就业是近年来比例明显增加的就业类型,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达到16.25%。据清华大学统计,截至22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8%,灵活就业比例为10.1%。根据教育部的定义,灵活就业既包括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也包括用人单位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仅提供 聘用证明的就业。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上班肯定要找个正经单位,有个稳定的工作才比较靠谱,灵活就业就是打零工,不是长久之计。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一般的灵活就业不同,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背景和新业态下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败后的无奈选择,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规划后的主动选择。
在升学的类型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本科升硕士之外,本科直博、专升本、本科毕业后念第二学士学位等都算升学这一类。
其他具体细分类型的界定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