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诗追求句句经典、高水平是不现实的,唐宋很多写诗高手都达不到这个目标。我们读唐诗、宋诗、宋词,是不是经常只记住其中经典的“名句”?大部分的诗都是因一两句“硬句”而得以流传。
比如这首李涉的这首《题鹤林寺松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毫无疑问“硬句”是最后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前三句太平平了,但最后一句把整首诗档次拉高了,这就是“硬句”的意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以我们写诗的时候,先要立意新颖,然后要注意诗中是否有“硬句”,如果一首诗没有硬句,我建议暂时放弃,等有了硬句再写。
八. 一首诗构思时应先写哪句?如果有新颖的“硬句”突然蹦入到脑海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毫无疑问了。
如果没有硬句,如果写命题诗,或要在写的时候创造硬句,应该从哪一句写起?毕竟我们不是李白,不可能一气呵成的把整首诗写出来。
我强烈建议不要从第一句写起,要从最后一句写起。(这里同样是以绝句举例来说)
读诗或看诗,都是从第一句开始,最后一句结束。其实前几句不管多么出彩,如果最后一句差了,整首诗档次就会降下来。相反,如果前几句平平,最有一句很牛,这是一首好诗。
而且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前几句都写好了,想在最后一句出彩,结果绞尽脑汁出来的诗句很可能总也满意,这是因为受前几句框架的限制,很多诗友在跟我沟通的时候都提到过这个问题。
所以构思的时候,先从最后一句或倒数最后两句开始构思,等觉得出彩了,再去写前面的诗句,这样事半功倍。
九. 运用好写诗的小技巧这也是在立意或构思时就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有时候不是特意考虑,而是自然而然的运用。
写诗的小技巧是挺多的,我整理和总结了几个比较经典的。
9.1对比
对比起到强化的作用,通过对比,能够凸显差异,能够渲染氛围,能够强化诗意,能够令人回味无穷,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比可分为很多类型,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分为横比和纵比、类比和反比、肯定对比和反问对比等,我有专文论述,这里只举其中两个例子。
比如高蟾的这首《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作者以芙蓉自比,然后通过芙蓉和碧桃、红杏进行对比,极大的突出了芙蓉的自立、自强不息和不怨不艾,相应的凸现了自己高尚的品格,这就是对比的效果。
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通过东流水和别意的对比和反问相结合,离愁别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形下,对比的效果是其他手法达不到的。
对比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写诗手法,通过对比是容易出“硬句”的。
9.2想象
自古以来,诗人以瑰丽无比的想象力,写出无数经典作品,赐予诗以无限的美感。
比如我非常喜爱的这首,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风吹湖面,层层皱纹,似乎洞庭湖老了;满天星斗映在湖面,似乎湖变成了星河,醉梦又弥漫满船,压在星河之上,美不胜收。
再看看刘禹锡这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时候没有直升机,刘禹锡肯定没在高空中望过洞庭湖。但幸亏有现象力,刘禹锡想象自己站在高处遥望着洞庭湖,湖面不就是一面白银盘?而湖中君山不就是白银盘里的青螺?太形象了。而这个“青”字用的尤其传神,跟前面的“翠”遥相对应。
想象力,赋予诗无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