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十宗罪》
前不久的《后浪》,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到底是汉服,音乐,艺术,小语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还是挣扎在工作和租房这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中,在物质化的时代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似乎各有支持者,但无疑,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去寻找答案。
杜甫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感受是,同一个世界里,大家有着不同的人生,同一个时代中,大家有着不同的命运,就好像千年前,诗圣杜甫笔下的那首《石壕吏》,乱世之中,普通家庭的悲痛,若不是因为杜甫这首诗,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在意呢?
石壕吏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全文
杜甫的这首《石壕吏》,写于公元759年春,那一年,安史之乱正如火如荼,而时年四十八岁的杜甫,也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他前往华州任所的路上,路过石壕村,刚好遇到了差役在村里捉人服役,于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成就了这不朽的传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