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种子从泥里钻出来
有些种子从泥里钻出来,我们不知道它要开怎样的花;有些火柴一划,我们不知道出现在眼前的是基督山伯爵的宝藏还是狰狞的伏地魔。
有些事,只是因为喜欢,被它吸引,就不知不觉地做了,坚持了。
比如背诵。
上学时老师让背的(只限语文英语)当然就背过了,没要求背的,因为喜欢,也背过了。
大儿上学,跟大儿背;小儿子上学,跟小儿背。
有限的课文结结实实背了三个轮回,能不结实?
夜里骑车,哪能空骑,定是要把“明月几时有”背了,把“春江潮水连海平”背了才到目的地。
背《滕王阁序》《中庸》是在上班路上,一路步行前去,口袋里装着一张纸。翻着白眼想不出来了,就停下,掏出纸来看,看一眼,狠狠刻几下。
从此不再忘。
和大儿背,和小儿背,和小侄背,和致美班孩子们背,和大木毫末群背,和厚德载物背,自己背……
背过了多少,没统计。
只记得小儿高考前,我们经常一起背书,他说:“不知别人的妈妈能背过这么多不。”
一个人开车去邻县,高速25分钟,能背一遍《中庸》,背快了能把《大学》突突完。
最畅快的是一个清晨飞驰在大广高速,宽宽路面只有我御风而行。疯子按捺不住,一手握方向盘,一手邀请“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那个狂浪之态,李白见了,也会抛下那俩呆货跟我痛饮。
真的畅快啊,古人写出磅礴之词,任由我高声吟诵!
怡园原来有梧桐,长江路上也有,不能下雨啊,尤其是小雨,那《声声慢》直慢得人心软心酸,点点滴滴,积攒了闲愁化雨飞。
《石壕吏》记得不要求背,怎奈我同情老翁老妪,愣是苦大仇深地背过了。《琵琶行》原来只背了“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段描写琵琶声的,后来不甘心,全篇拿下。
《孔雀东南飞》也背了,不过后来没再背,现在已经忘记九成。
有读书群,不过瘾,又建背诵群。
《道德经》组织了三期,有26人全背诵。我们几个期期必到,这还不算,结束后不散群,天天打卡复习。
闲人我有时间,每天背一遍,直到现在。现在,一边做饭一边背,一边干活一边背,都没问题。脑子走思,嘴巴不耽误。几百遍呀,能不滚瓜烂熟?
《易经》现在背了12卦,目前正复习。有人说前面的有些忘了,我却不,因为至少每天复习一遍,经常两遍。
背书有什么用啊?
没用。但背过了,就存下了,指不定什么时候它就蹦出来帮我们选择正确方式或是增加幸福感。
就如同,有人问“闻木樨香否”,有人一脸茫然,有人顿悟禅机,有人泪如雨下,有人哈哈大笑一样,读书少,就难免是那个茫然的人。
被感动,被鼓舞,被滋养。
不知不觉中,背过了很多书,也忘,也重拾,也读新。
然后,今天,孙老师说,你考级吗?背诵国学。
考不考放一边,关键是,在考试书目里一眼看到了我早已背过的篇目。
考试机构没有给我开小灶,是我偷了他们的想法吧。
我背诵,我享受,我的生命因此而永不枯寂。
致敬中华文化经典,致敬古圣先贤。
你们写时费劲吗,我背起来还行。
背诵有没有用?
清风明月没用,水声鸟鸣没用,陌上花开、城南云飞没用,陌生人的笑影没用,三月里的轻暖没用。
那,背诵,真的没用。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我爱古籍,我爱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