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IPO和停止IPO,谁对经济增长更有利?
目前,社会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要求停止IPO,另外一种是继续IPO。甚至一些知名专家也分成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比如吴专家和贺专家。当然,我们相信支持停止IPO和继续IPO的人都是站在为了经济增长这个出发点上的。
笔者以一个普通条民的视角来分析继续IPO和停止IPO,谁对经济增长更有利。
支持继续IPO的人认为IPO直接扶持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到资金了,就会扩大生产,有生产就有税收(因为中国实行的是生产税)。IPO的企业越多,扶持的实体经济就越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把中产阶层的资金用于支持IPO,可以达到5000家,如果把储蓄资金引到股市,那么IPO的企业少说可以达到一万家以上。
持相反意见的看法可不是这样的。
首先,IPO支持实体经济只是一个伪命题。IPO支持的是实体经济不假,但是支持的只是实体经济的产能,而不是需求。而我们的现实状态是产能过剩。产能是企业的生产端,需求是企业的销售端。在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无论增加多少产能,都是无用功。需求只需要一万套,产能有一万二千套,再增加三千套的产能,总产能有一万五千套,最后的销售只会是一万套。多出的五千套只能内卷,被淘汰。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下,资源是自动配置的过程,多出的产能是卖不出去的。
IPO实质上就是增加产能,面包厂上市就是增加卖面包的,电子厂上市就是增加卖电子产品的,老乡鸡上市就是增加卖食品鸡的,这么多的企业上市,都不会改变需求,都是增加某个产品的产能。在产能过剩下,产能增加再多,都不会改变销售总量,只会增加内卷。所以IPO支持实体经济是个伪命题。
第二,大量的IPO,消灭了大量的经济内循环。
笔者在头条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经济内循环,必须去除逆循环》就讲到了逆循环如何消灭经济内循环。
IPO、转融通、减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中产财富向寡头流动的过程。也就是批量造富豪的过程。中产的财富向产品流动,推动产品销售,这是顺循环,也是健康的内循环;如果中产的财富向寡头流动,那么就不会有产品的销售,寡头只会把钱向外转移,这就把为数不多的顺循环消灭掉了。这个循环我称之为逆循环。笔者的观点是:经济增长需要内循环,必须去除逆循环。也就是社会财富不能向寡头转移。而IPO、转融通、减持就是把社会财富向寡头转移的过程。这个结果就是直接消灭了内循环。
第三,看国际上的股市不能一叶障目。不能只看见IPO,更不能只看见注册制。实际上国际上的股市运作核心是通过维持股市的长期牛市,使股民、基民的财富增值,再通过增值部分助力内循环。这里面IPO的核心是上市企业必须盈利、分红给投资者。凡是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利益的或者退市不能给予投资者赔偿的IPO都是逆循环制造者,都是经济增长的捅刀人。
要求停止IPO的观点很明确,当前的IPO不仅不能支持经济增长,还对经济增长起副作用。只有重新对IPO定位,并且对相关政策予以完善,才可以适度启动。
看待IPO的深度决定了经济的走向。为什么同是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我一个普通的条民能够看清,专门研究经济的大咖不知?唯一的解释就是站位,也就是为谁代言的问题。这也就是吴晓球教授被广大股民尊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