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前世与今生
文丨刘洁
又到一年国庆节来临,不知道手机面前的各位朋友是否已经在旅行的路途上了呢?“十一黄金周”让我们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出去走一走,去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河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十月,秋高气爽,正是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最舒适的时节,又恰逢伟大祖国的生日,“十一黄金周”的到来,无论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心理上来讲都可谓是恰到好处。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3岁生日。1949年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阶段。
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或多或少的留有“国庆节”的记忆,或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开国大典,或是气势磅礴的国庆大阅兵,或是“十一黄金周”人山人海的各大景点,国庆节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人十分重要的节日。
然而在中国古代,“国庆”二字并未与国家的建立有过明确的关联,国庆节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才作为一个法定的节日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来。那么我们如今的“国庆节”又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国庆”的前世今生。
古代的国庆
中国古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改正历法、变换年号、改易旧章等形式,标志王朝更替,而无具体的建国纪念日。“国庆”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国家有了值得庆贺的好事,主上(应指帝王)就独享好处利益,那么当主上有了忧患,他的臣民就会觉得事不关己,不会有忧患的感觉。”在当时“国庆”两字的意思大概就与举国上下欢庆的好事有所关联了。
在南朝宋鲍照《数诗》中也出现了“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这里“国庆”指正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唐司空图《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言:“翌日堰乃成,……徒令邑里交贺,合乐以迓之,流闻京师,中外以为国庆。”这里“国庆”则指堰成之后,举国欢庆之事。前者为时令节日,后者则因事而庆,并无固定时间。二者都与国家诞生并无重合之处。
古代虽然没有纪念国家建立的节日,但自唐玄宗起,却开始出现把皇帝的诞辰,作为固定节日的现象。《唐会要·节日》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时逢唐玄宗四十五岁大寿,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此日立为千秋节,明文颁布天下,令万民休假欢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穿戴一新,相互庆贺。民间村社更群居宴饮庆祝,并举行祭祀,以谢天恩。天宝二年(743年),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照等又上奏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宝应元年(762年)正式更名,并延长休假,增加前后各一日。据此,以帝王诞辰作为国家庆典,最初名称尚定,休假也由一日延长至三日“小长假”;期间更有朝贺、宴请、祭祀等欢庆活动,热闹程度堪比今日“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