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应隆滚
9月25日上午,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送到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七市村92岁老党员应隆滚的手中。
70年前,他经历了淮海战役枪林弹雨的洗礼;
69年前,他在建设滇西剿匪征粮中,被选为“人民功臣”;
参军6年作战5次,立特等功1次,甲等功2次,物资奖3次;
65年前,复员到宁海县水利局工作,仅仅3个月后,主动提出回到农村抓生产……
70年来,这些赫赫战功一直被应隆滚深藏心底,只字不提,连自己的儿女也不知情
直到今年,在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这位有着70年党龄的退伍老人深藏多年的功绩才被人们发现。
赫赫战功,70年只字不提
60多岁的应飞永怎么也没想到,父亲曾经舍生忘死,在战场上立下如此赫赫战功。
“只知道他参过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在西南剿过匪,但是从小到大,从来没和我们讲过有什么荣誉。”应飞永说。
应飞永是应隆滚老人的长子。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5个妹妹。
应飞永印象中,父亲为人低调,很少和别人讲自己在部队的往事,包括他们兄弟姐妹。
今年三四月份,应飞永的弟弟听说政府正在收集退役军人的信息,回到家中,从父亲的箱底翻出一包已经破旧的物件。
其中一张,“人民功臣奖状”6个大字格外显眼,发证单位是:十四军司令部政治局。
奖状背面记录着:
应隆滚在1950年建设滇西巩固国防剿匪征粮等工作中,忠心耿耿,为民服务!获得光辉成绩,被选为:特等功臣。
在另两份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上,有“西南军区第二*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的落款。
除了证书,还有5枚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渡江胜利纪念、解放西南胜利纪念、解放华中南胜利纪念……
人民功臣、特等功臣!这些字眼,让应飞永和弟弟十分吃惊,“这么多年,他从没提起过”。
“这是目前宁海发现的唯一一位拿到特等功臣荣誉的退役军人。”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位负责人说。
实际上,应隆滚老人的军功远不止这一项。
调阅50年代宁海县人武部“军人登记表”发现,老人入伍后作战5次,立特等功1次,甲等功2次,物资奖3次。
村里的老支书应可尧和应隆滚在村里共事近20年。他说,从没有听应隆滚老人说过自己战功荣誉,直到前些天听别人说起。
“服从组织分配,叫干啥就干啥”
“一次渡河,大冬天,在冰冷的河水里,我们来回穿梭7次,上岸时人都游不动了。”
“一次战斗,打得很激烈,身边的指导员被弹片割伤,当场牺牲。”
……
92岁高龄,加之两次车祸,老人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已经无法清晰回忆那些战斗岁月。
应隆滚年轻时的军装照
宁海越溪乡人武部至今仍保存着应隆滚50年代的档案。档案资料显示,应隆滚1927年出生,9岁到14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19岁做苦工,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入伍,当时在四十一师一二二团炮兵连,三年后成为炮兵营战防炮连的班长。在1949年进军西南战斗中,应隆滚作为炮手,因为“战斗勇敢”,立下“军特功一次”。同年,应隆滚在广东入党,至今已有70年党龄。
寥寥数字,给人留下太多想象。遗憾的是,那些枪林弹雨中艰难惊险的战斗场面,已经随着老人的记忆力消退而渐渐模糊。
为什么从来不提这些军功?
采访他的记者扯着嗓子重复询问数次,老人才听懂了问题:“这种事情为什么要跟你们说啊,没什么好说的。”
军功赫赫之外,让人意外的,还有是老人的转业选择。
1954年,27岁的应隆滚退伍回乡转业,被安排到宁海县水利局工作。然而,仅仅三个月之后,他就响应号召,回到越溪七市村做农村工作(村干部),一干30多年,直到退休。
在村里,他当过治安主任、生产队长,但是没拿过工资补贴,全靠自己赚工分养活一大家人。
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看望老党员应隆滚
“如果不回来,他的生活会好很多,工资也会高很多。”儿子应飞永说。
但,这就是应隆滚老人的选择,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名利而活。
“回农村做贡献,一样。”老人说。
在应隆滚1954年填写的转业登记表上,有一栏是本人对回乡转业的态度和意见,上面清晰地写着:服从组织分配,叫干啥就干啥!
从愿望,到行动,再到回味,始终如一。这是一位老党员的初心。
“他是个很负责,对党很忠诚的人”
说起对父亲印象,除了低调,就是“单纯,思想好”。
应飞永说,50年代,父亲在村里管过食堂工作,有几年粮食短缺,很多时候只能吃糠,米饭白粥难吃到。有人对父亲说:你管食堂,可以私下悄悄带点东西回家给孩子吃。但是父亲从没这么做过,他说,我的孩子需要,全村孩子也需要。
年轻时,应飞永对父亲的一些做法并不理解,也有过抱怨。应飞永结婚后,头两胎都是女儿。那时,农村讲求传宗接代,所以一直想再生一个儿子。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出身的父亲,没有同意。他带头响应国家政策,硬是拉着应飞永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
“我那么多战友,有的老婆都没娶就牺牲了,你有2个女儿了,知足了。”父亲对他说。
对父亲想法,应飞永开始并不理解,但是慢慢懂了。
听党话,跟党走,服务人民,这是老党员应隆滚的人生信条。
大约10年前,应飞永在宁海三林模架公司打工,父亲和妻子留守在家。因为没有劳力,家里6亩田只能荒着。得知国家提倡不荒田,父亲虽然已经80多岁,仍然自己下地干活,把田犁好后,再赶到县城让应飞永请假回家把田种好。“我要在厂里打工啊,没时间回去。”应飞永开始没答应。但是,最终拗不过“倔强”的父亲,请了好几天假,叫上多位亲戚帮忙,把秧苗插好才回厂上班。
“他是个很负责,对党很忠诚的人,做事很公道。”80多岁的老支书应可尧评价应隆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应可尧在村里当了近20年村支书,和应隆滚共事多年。他回忆说,那时候,村里修水库,造桥、办林场,应隆滚总是冲在最前面。
“任务交给他,他总是愉快地完成,让人很放心。”应可尧说,“人很低调,他不需要别人说他好,自己能做好就好。”(宁波市宁海县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杨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