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19岁的张国华完成了在红军大学4个月的学习,被派到福建汀州教导团担任团政委。
开国中将张国华
汀州地处福建的西部,即现在的龙岩地区。西与江西赣州交界,南与广东梅州毗邻,是红军战略转移延伸两翼、拓展腹地的交枢纽与重要通道。汀州教导团,实为培养训练新兵的团,就位于长汀城内。
张国华得知将去汀州任职的消息后,立刻查阅书籍,了解有关汀州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向红大教员和学员请教,他了解到长汀城是闽西的一个重镇,自唐以来就是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这片土地曾深深地吸引了张九龄、李纲、朱熹、王阳明、宋慈、文天祥、徐霞客、纪晓岚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孕育了“岭南画派”的鼻祖上官周、“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等一批文化艺术的一代宗师。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一片热土,著名的“古田会议”就是在上杭县的古田镇召开的,还有“汀州会议”、“汀州整编”等。
红大的学习生活使张国华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懂得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道理。就任教导团政委后,张国华和老团长郑伦很快达成共识,要求教官不仅要对新兵进行军事方面的训练,还要向新兵们介绍党和红军的情况。
刚开始,大家并不理解张国华为什么这样要求,一些自恃年长、战功赫赫的军事教员对此不屑一顾。张国华与教员们的一次畅谈,彻底改变了他们只重军事训练,轻视政治、文化、历史教育的看法。
“我们中的不少同志在战场上都是*敌能手,屡立战功。前方战场形势逼人,同志们都希望到前线,再立新功,这我能理解。”稍作停顿,张国华语重心长地说,“蒋氏依托帝国列强获得了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支持,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加紧对所属军官进行训练,而且取得明显效果。如果我们还是大兵、长矛加步枪,不经过系统训练,在战场上肯定是要吃亏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导团的工作,注意培养既会打仗,又有思想、有文化的红军战士!”
张国华的一番话,让大家立刻对这位19岁的年轻政委刮目相看。正当大家陷入思考时,有人举手发问:“张政委请给我们讲讲,汀州整编期间成立的中革军委由哪些人组成?”
问话者名叫刘云旭,是一位文化课的教员,二十七八岁,戴一副眼镜,衣兜里随时揣着笔和纸,是教导团公认的有学问之人。
面对刘云旭唐突的提问,张国华先是一怔,随后微笑着点点头。他向来欣赏有个性、有文化的人,但没有立即回答,目光环视了一周,重复了一遍问题后,问道:“有同志知道吗?”
很多教员的目光与张国华对视后,不由低下了头。有的支支吾吾,回答不全;有的压根就不知道。会场上响起了一片嗡嗡声:“刘教员或许是想试探一下张政委的底,没想到将了政委的军!”
“汀州整编期间成立的中革军委,由*、朱德、曾山、李文林、刘士奇、邓子恢、黄公略、彭德怀、王怀、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谭震林、陈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等17人组成,*为主席。”张国华一口气答完,表情从容淡定,毫无炫耀之意。
会场上鸦雀无声。
刘云旭带头鼓掌,接着掌声便响成一片。
张国华谦和、尊重教员、团结同志的作风,使他很快融入教员和新兵之中,大家打心底佩服、喜欢这位年轻的团政委,觉得与他在一起很充实、很愉快。在以后的学习、训练、生活中,大家有问题总爱向他请教,而他也十分乐意帮助大家。
当张国华奉总政的命令调红1军团政治部、离开教导团时,同志们依依不舍,有的还流下了眼泪。虽然张国华来教导团还不到一个月,但在短暂的时间内,他同大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十分留恋和珍惜在教导团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