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秩风华,北京语言大学言传德,汇五洲,守初心,得名“小联合国”。忆流年,她汇双江流脉,强强“联合”,引智五洲;筑学魂,她以“联”横纵“合”,博引异彩,寄语寰中;育桃李,她以德行言语,珠“联”璧“合”,敦睦天下。六十载峥嵘,北语以“语言”耕耘四海,跨越国家与民族,展开了一幅全球人民同舟共济的锦绣图卷。今天,让我们循着这幅图卷,抚摸这座高等学府,以“联合”之姿铸就“小联合国”之誉的荡气回肠——
应国需,立潮头,强强“联合”创一流文脉
首都的变迁发展,涌动着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强劲脉搏。坐落于首都北京,应国家外交所需而建立的北京语言大学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提笔写下一首双江汇流、强强“联合”、蓬勃进发的壮丽诗篇。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培养的第一批东欧学生
走近历史的光轮,时光回溯至新中国成立伊始。因外交事业之需,我国开始为东欧的友好国家培养人才。1950年7月,为解决语言交流的问题,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与管理工作。北京语言大学的一支文脉之源应运而生。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几经调整更名,于1962年6月以“外国留学生办公室”之名与另一支文脉之源“出国留学生预备部”联合交汇,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标志着北京语言大学的独立建校。
*总理批示:“同意更改名称,扩大任务”。
1956年,在积极良好的形势下,经*总理批准,学校改为“北京语言学院”,扩大任务。进入70年代,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外交关系空前发展,40余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经历一段“停办时期”的北京语言学院再应国家时代所需,恢复办学。1972年10月,在*总理亲自选定的新校址上,北语正式复校,接续使命在肩、砥砺奋斗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