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站在聚光灯下的从来都是985、211这些名校的学子,鲜少有人把目光转向二本、三本学生这些个大学生群体上。
这给人一种错觉——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够考上一所不错的名校,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事实上,每年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寥寥无几,二本及二本以下的学生,才是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
中国每年大约有3000万在校大学生,超过 2500 万都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一本院校只占所有高校数量的13%。
在黄灯教授看来,二本及二本以下的学生“承载了最为庞大的年轻群体”。
也正是黄灯教授的著作《我的二本学生》的爆火,把原本一直站在角落里的沉默的二本学生推到了聚光灯下,让他们得到主流视野的关注。
人们方才意识到,这个庞大的二本学生群体,折射出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状态、生存情况,决定了中国下一代的命运。
黄灯教授
01 尴尬的位置也大概只有二本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知道,二本学生所处的位置是无比尴尬的,论学历背景,二本学生自然比不上更高一层的名校学生。
就教育经费而言,在2020年,中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教育经费都在一百亿以上,其中,清华大学达到了310.72 亿,而许多地方二本院校每年的教育经费都不超过十亿。
更多的教育经费意味着更多教育资源的倾斜,占比超过八成的普通院校,在办学资源上完全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
而教育资源匮乏的结果,往往要身处其中的学生来承担吗,这样一来,似乎从踏进校门起,二本学生跟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到毕业时,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一些名企只把目光投向名校,招聘会甚至都不会在二本、三本和专科的院校里开。
就业中的学历歧视现象越来越离谱,筛选简历时,部分公司还只会选出985院校的简历,普通本科的简历不管写得有多亮眼,都会被扔掉。
实际上,二本的学生不一定就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即便是突出重围,跟一流大学学生一同进入同一跑道,职位的上升也会受到学历的影响。
部分调查的结果显示,二本学生的就业情况甚至还比不上往下的三本学生以及专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