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是装卸工
2011年3月,李树君来到北京
第一份工作是到一个库区当临时工,
与一批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一起开启了打工生活。
白天他们挖沟除草、清理垃圾,
晚上就在站台上卸货。
为了每月多赚30块钱,
李树君主动承担了
每天打扫库区厕所的任务。
现实中的一切,
给这个16岁少年造成的心灵冲击
远比肢体的疼痛深刻得多。
那段岁月,他夜夜难眠,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让他无法逾越,
辛苦一个月赚下375元钱的艰辛
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只有在梦中他才能重逢那眷恋的课堂、
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
2012年9月,李树君来到
一家出版社做书库保管员,
一干就是3年。
对于一个打工者来说,
这算是很稳定的工作了。
这份工作使他有机会整天与书打交道,
填充了他离开学校后内心的孤寂,
而且经常有机会到各高校去送书。
名牌院校那浓郁的书香气息、
良好的学习氛围、高大的校舍……
冲撞着他求知的心灵。
在北京住久了,
出去的机会多了,
李树君逐渐了解到除了
参加高考考上正规大学以外,
国家为因种种原因不能上大学的人们
提供了很多求学机会。
这样,自考就成为他重新学习、
改变人生的“天赐良机”。
黄皮书是最美的风景
2014年底,
李树君揣着4年打工的积蓄,
怀着忐忑的心情,
去参加自考报名。
他知道,参加自考可以给他带来希望,
如果失败,也可能把他拖入更深的绝望当中。
身边人的不解甚至是嘲笑,
让他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那时亲戚朋友、邻里街坊几乎清一色地
认为我作出了个荒唐的决定,
无非浪费几年时间去白白扔掉几万块钱。”
复习第一天,
他又遇到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
对于英文,他复习的时候如坐针毡,
几乎一个完整句子都看不懂。
他突然发现,由于荒废了4年学业,
自己的基础甚至达不到
自考英语专业的入门水平。
“打工生活是艰辛的,
但总归是有多大力气使多大力气,
可学习上遇到困难,
感觉有力气也没处使。”
他知道自己无法回头,
只有奋力一搏才能证明
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
“仔细想想,
自己之前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磨难,
现在磨难再多点又算什么呢?”
遇到了挫折,
李树君有时甚至会回到以前工作的单位,
再帮着抱几摞书,
“忆苦思甜”来激励自己。
之后的6年,
李树君就再也没有睡过一次懒觉。
6点半他就拿起那几本“黄皮书”,
一头钻进自习室,
而每天最后一个回家的人也是他。
起初,“黄皮书”里那一串串单词,
在他眼里有很多都只是陌生的字母组合。
于是,他把书里每一个陌生单词
都通过查字典背下来。
别人看一小时就复习好的课文,
他会足足复习一个星期。
“北京的春秋两季多美啊,
可我报名后就很少再看一眼窗外的风景,
因为自考也总是安排在那个时候。”
对于他而言,
同龄人那些五彩斑斓的
娱乐活动离他很遥远,
他的目光只是一直驻留
在那黄色封皮的自考教材上,
字里行间都浸满了他青春的汗水。
成功考上北大国关学院研究生
“5年拿下自考本科,
这并不值得炫耀。”
然而其中甘苦,李树君自己最清楚。
他认为,学习刻苦归刻苦,
但绝不能闭门造车。
李树君从来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
完成学业之余还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
倾其所能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自考同路人,
也因此成了一位“名人”。
自考毕业后,
李树君又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刺——
跨专业报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
8个月的时间里,
李树君仍像复习自考时
那样踏踏实实在自习室里看书。
伴随着那一本本泛黄的自考教材,
李树君告别了青春年少的岁月,
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
然而他那颗积极进取的雄心却依然跳动不已。
他在最近的日志中写道:
“我的自考之路是一条无尽的路,
我相信它会不断地延伸。
心想到的地方就有路,
脚走过的地方就是路。”
本文来自网络,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