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
知识点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重增加:幼儿末期脑重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以上,7岁时基本接近成人脑重。
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髓鞘化完成,5岁时单侧化完成。
3.脑发展的两个明显加速期:5-6岁和13-14岁,同步节律α波是儿童脑成熟的标志。
4.幼儿四岁时,内抑制技能蓬勃发展。
5.大多数儿童在3-6岁时左半球快速发展,右半球发育相对较慢,这也是大多数人更容易形成右利手的原因。
知识点二.幼儿游戏的理论
1.早期游戏理论
①霍尔的复演说:游戏是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②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③彪勒的机能快乐说: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④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与练习。
⑤拉扎勒斯的娱乐放松说:游戏是出于放松的需要。
⑥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游戏是一般*的表现,是自由、主动地适应环境的表现。
⑦帕特里克的能量匮乏论:游戏是儿童为完成新任务而消耗能量的情况下为儿童补充能量。
2.当代游戏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复活”快乐经验,修复精神创伤。
②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阶段相对应,感知运动阶段出现练习游戏,前运算阶段出现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出现有规则的游戏。
③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班杜拉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坚持自己权利的同时又服从游戏团体的要求。
3.其他理论
①伯莱恩、艾利斯、哈特和费恩的觉醒一寻求理论: 游戏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状态有关,游戏是由于有机体需要寻求刺激,以维持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水平。
②巴特森的元交际理论:强调游戏的信息交流特点,元交际是对交流信息的意识。如果意识到是在游戏,就是觉察到在和别人交际。
③萨顿-史密斯的行为适应说:强调游戏的假装作用。
知识点三.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游戏阶段:练习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包括假装游戏和建筑性游戏,目前认为模仿,表演也算),规则游戏(也叫结构性游戏)。
2.帕腾按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将游戏分为七种:
①无所用心的行为
②原始的社会性游戏:如躲猫猫
③旁观者行为
④单独游戏:儿童自己一个人玩,没有接近其他儿童的意图,多见于2-3岁。
⑥平行游戏:几个儿童在一起游戏,玩相似的玩具,但彼此之间的游戏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特点。
⑥联合游戏:几个儿童共同玩一个游戏, 游戏时儿童之间有语言交流,但是没有角色分工,也不受总的目标制约,这是幼儿中、后期游戏的特点,4岁以上达到高峰。
⑦合作游戏:儿童有组织地进行游戏,有一定的目的,在达到该目的时儿童协调彼此间的行为,这是幼儿中,后期游戏的特点,5岁以后出现。
知识点四.幼儿言语的发展
1.人的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幼儿期。
2.词汇种类发展的顺序: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虚词
3.幼儿掌握的积极词汇(能理解且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增多,对词义的概括性有了较好的发展。
4.幼儿期以前是对话言语和情境言语,幼儿期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的发展是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1.幼儿期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形象记忆占优势。
2.弗拉维尔提出记忆策略三阶段,10岁以后才能主动使用记忆策略。
3.元记忆包括三个方面:记忆主体,记忆任务,记忆策略。
4.自传记忆(对自己经历过的重要事件和体验的记忆)在幼儿期出现。
知识点六.幼儿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①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②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初期,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晚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③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①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三座高低、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把一个玩具娃娃放在桌子的不同位置,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6岁以下的幼儿无法完成该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山的形状。三山实验证明了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
②守恒实验:“守恒”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 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最早掌握)、长度守恒、容量守恒(最晚掌握)。在液体守恒实验中,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长的杯子,要求儿童说出哪个杯子中的液体更多一些, 结果发现3-4岁的儿童大多回答错误,多倾向于认为细长杯子中的液体更多。守恒实验证明了幼儿期的儿童还不能理解守恒概念。
③类包含实验:类包含是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皮亚杰给儿童呈现4朵红花和2朵白花,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但当问到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幼儿期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了。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类包含推理能力。
3.幼儿能够实物概念,社会概念,数概念,类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但是还不能掌握关系概念(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知识点七.心理理论
1.定义:心理理论是指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2.研究范式:错误信念任务范式
①意外地点任务:给被试儿童观看一组图像——主试当着一个男孩的面把巧克力藏在盒子下面,然后男孩离开房间,主试又把巧克力藏到柜子里。然后问儿童“男孩回来后,他会到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②意外内容任务: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盒子,当着儿童的面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2.理论解释
①理论论:人们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是一种日常的、非正式的“理论”,经验在心理理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模块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神经成熟的结果,而不是来自理论的修正。
③模拟论:儿童能内省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用认识到的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模拟的方法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
3.幼儿在4岁开始理解一级错误信念(我觉得男孩会到柜子里寻找巧克力),6岁是掌握二级错误信念(我觉得小明认为男孩会到柜子里寻找巧克力)的关键期,也是心理理论成熟的标志。
4.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家庭交流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生理因素、语言能力、同伴关系。
知识点八.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按顺序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1-2岁。幼儿对引起事件的原因没有清楚的认识,只受行为结果的支配。该阶段的儿童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 2-8岁。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受权威标准的支配,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根据行为的结果判断行为,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
3.自律道德阶段: 8-12岁。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这种他律性实际上是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的反映。
知识点九.性别角色的发展
1.幼儿期是性别角色获得关键期。
2.性别角色偏爱最初表现在男女对不同玩具的偏爱上。
3.科尔伯格的观点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顺序: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随时间变化是稳定的,男孩会变成男人,女孩会变成女人),性别恒常性(也叫坚定性,性别不随情境,穿着,扮演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4.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5.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关于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如女性就应该留长头发,男性就应该强壮。
6.个性的初步形成是在幼儿期,社会性也是。
写在后面的话:从去年(2021考研)始北师大,清华,中科院等这些名校又重新加入312统考,命题组的出题风格一改从前,也没有所谓的套路了,选择题考的知识点更加细化,更偏向于理解,而不再停留于一个知识点的表面意思。大题更是如此,只凭背诵而不去理解分析,怕是很难去适应312了,任何一个小的知识点都有可能出一个30分的大题。这也是在警告我们,基础很重要,看书要全面,不能只挑一些大的点看,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走好每一步,到了考场上才能有应变一切的底气。
最后,欢迎大家来我的公众号(psy考研人)探讨知识,一起学习,若有幸见证彼此成长,也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