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学老师上了一节公开实验课《圆的认识》,奇葩的课堂设计让人既惊讶又质疑。课堂流程是这样的:
环节一、概念讲述。一开课,老师不作任何情境引导与调侃式的表白,直接了当表明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圆。然后一个反问:什么叫圆呢?师一边演示画圆一边作概念讲述:师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然后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师说:刚才点的点是用来固定圆规一端的,它叫圆心,接着边讲边画: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同法教学直径。3分钟讲完圆的这些概念。
环节二、学生画圆。接下来,他拿出一叠白纸,每人发一张,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画出各种不同的规范的圆。至于怎么画、画几个未作任何要求。学生画圆,老师巡回指导:①使用圆规的技巧;②不时展示学生的作品;③观察学生作业。5分钟后,老师宣布:时间到,收作业。
环节三、老师拿出红、黄、蓝三叠不同颜色的纸,要求:在红色纸上画出下图:
在黄色纸上画出下图:
在蓝色纸上画出下图:
只作用圆规、直尺与笔,时间15分钟。
然后根据学生喜好发纸。
学生作业时,教师仍旧巡回指导,发现一名学生动作迟缓时,师亲切建议:看你这样想在15分钟内完成这幅画很困难,你是否考虑换一张纸?征得同意后老师给他发了一张红纸。
15分钟后,老师收作业。
环节四、用圆画动物。在红色纸上画一条蛇,在黄色纸上画一只大熊猫,在蓝色纸上画一头狮子。看谁用圆表现动物特点最洽当。时间:20分钟。
20分钟后交作业,下课!
反思:①概念教学直白了当,没有任何让学生先反复感知圆的相关概念的过程,而把这一感知过程放在以后作圆的体验中,省去了大量的貌似认识活动、其实是无用的事先感知的时间。不经过动手的体验是非常苍白无力的。②把课堂真正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动手活动中去体验画圆、识圆、用圆,感知圆的运用价值和它的美。③充分尊重个性差异。比如,作业的分层布置,自由选择喜欢的作业,在发现学生能力不足时建议适时调整作业。④作业要求层层推进,把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逐步推向深层。
不足之处:没有学生作业的展示与评价过程,交流环节缺失,互动互学的班级教学优势没能得以体现。
质疑:老师几乎不讲,这样的概念课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吗?
我是草屋闲聊,高级教师,从教小学数学37年。欢迎大家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