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经验帖分为择校、初试准备、复试准备和复习建议四个部分,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各有异同,我的经历仅供大家参考。
一、择校与定专业
择校需要综合很多因素,在选择的时候我也纠结良久,从三月决定考研,直到四月末才确定下来学校。
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自身做一个综合的评估,确定好大概的方向。大方向考虑的问题比如是否要跨专业、文科类是否要选择冷门的理工类院校等,确定下你想选择的院校类型。因为我的本科是师范类院校,结合以后的职业规划,所以我把范围锁定在了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之中。
接下来就是排除法,综合难度、地域、报录比、历年分数线和真题风格等,尽可能地收集与院校相关的信息。六所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对我而言难度太大;西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一个太南一个太北;剩下的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通过比较两所院校的文学专业真题,我发现陕西师范大学的语言类分数占比较大,而我本身是不擅长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综合下来就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
我报考的是文学专业,文学虽然报考人数多,但是本科四年的学习和积累相比跨考其他专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学专业在初试的时候是考文学综合,每个文学类二级专业方向初试的题目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等到正式报名的时候再考虑选择现当代文学还是文艺学之类的,可以留给考生很长的考虑时间。并且学校尊重一志愿,可以院内调剂,初复试7比3,初试成绩占比很大,这一点也比较友好。
从考研难度看,相比较其他考察小综合的院校,华中师范大学的考题风格比较中规中矩,不会有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相反它会反复考察一些艺术特色、地位影响类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多关注课本,熟悉课本上有的知识点,不需要额外扩展太多。但也要看到它的课本数目太多,背诵压力很大,有十几本书,后期冲刺背诵起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为了所谓的“好考”、“好就业”、“好上岸”草率定下一所学校,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同时也要结合院校难度和自身的兴趣点,扬长避短,谨慎选择。
二、初试准备
参考书:确定好学校之后,买考试需要的教材。英语买了黄皮书,政治买了徐涛的核心考案,古代文学是袁行霈版本的,共四本;现代文学是钱理群主编的三十年,共一本;当代文学是王庆生主编的,共两本;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版和聂珍钊版的,共六本;古代汉语是郭锡良版的,共两本;现代汉语是邢福义版的,共一本;语言学概论也是邢福义版的,共一本;文学理论是孙文宪版的《文学理论导引》和胡亚敏版的《文学批评导引》,共两本。两门专业课加起来共十九本,外国文学有两个版本,大部分题目是郑版课本有的,但是聂版更详细,保险起见我两个版本都买来读了。
英语:这个阶段我没有开始政治,主要准备英语和专业课。因为没有放暑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多,主要利用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的时间背单词。还看了网上的词汇课,但是感觉没什么效果,还有点浪费时间,于是就只在手机上背单词了。除了单词,英语方面学完了长难句,一边看视频课一边做笔记练习。大概到五月开始做阅读,只做阅读题,先题后文,配合黄皮书细读精读每一篇。
专业课:专业课方面这个时候一直在读课本,在课本上勾勾画画,标出一二三,熟悉内容。在读课本的时候一般旁边放上一张白纸,遇到比较复杂的段落会大致画一下思维导图,动动笔让自己别走神。难度比较大的是文学理论,有很多都看不懂,分值也是最大的一门,课本上有配套的视频课,于是去看了视频课,看完之后感觉很有用,有一些还可以和真题对接上,比如中西方意象对比就是视频课上老师讲过的。
这个时候心里就是既迷茫又焦虑——四月才定下学校,周围的同学二月就已经开始了;英语单词背了没几个,看的公众号评论里有人已经开始真题二刷;专业课书厚厚的一摞刚翻开,学校又有很多PPT、结课论文、报告要写。要学的很多,自己却没时间,加上开始得晚,所以压力很大,但是再怎么着急也没用,只能一点点抱着课本啃。
暑假开始就有大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我和朋友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和自习室的一个座位,没有回家,专心在自习室里学习。作息和上课的时候差不多,七点到自习室,十二点吃饭,一点午休,五点吃饭,十点半回去。两个月大休了四次,过生日、看演出、台风天不能出门还有一次生病回家体检。暑假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间。
英语:英语在结束长难句之后,主要是背单词和做阅读。我一般是早上去自习室的路上背单词,上午做英语阅读,做完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解析,大概每天1-2篇。暑假结束英语阅读结束了一刷,我的速度应该是比较慢的,因为基础不大好,四六级都是低分擦线过的,基础好的话大概可以二刷完毕。做完一遍看黄皮书的解析订正,然后再读一遍找出自己不会单词和比较好的句子,概括段落大意,这些全部写在白纸上贴在试卷上面,比笔记更加直观,看的时候也更方便,精读完再看一遍视频解析,整个过程很耗费时间,但是也收获了很多。
政治:政治学习和英语的复习方法差不多,也是看网课和做题,不过划给政治的时间不多,每天大概一个小时。午休起来比较迷糊,可以看会儿政治清醒清醒。因为我是文科生,所以复习内容相对比较熟悉,暑假结束看完一遍强化班,刷完了一遍一千题。史纲和毛中特有很多细碎的时间点需要记忆,我把错题和比较容易混的知识点简单整理了一个文档便于以后复习背诵。
专业课:专业方面下午复习专业一,晚上复习专业二。看完课本,暑假我主要在整理笔记,按照题型分类整理,专业课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种题型,文学理论还有辨析题,每个知识点对应上考过的真题。我觉得自己整理笔记要比直接背现成的笔记好很多,每个知识点顺序怎么排列,哪一年考了什么题目,在一遍又一遍的整理之后会内化于心。以题目的方式整理笔记,就像一个习题库一样,每道题都需要有例子的支撑,遇到不会的或是课本说得不详细的就去搜相关的论文,结合论文和课本形成一个自己的答案。这个时候的答案比较粗糙,但是也一定要写下来,不论重点还是非重点都要过一遍。整理累了会背一两个小时左右,主要还是以整理为主。
九月-十一月
专业课:九月开学的时候我的专业课笔记已经整理了一遍,但是还没有达到直接上手背诵的程度,当时心里很着急,但还是硬着头皮又开始了二轮整理。主要大改的笔记是文学理论的,当时我把第一轮的笔记每天打印一章出来,白天拿着背诵,在背诵过程中对照着课本补充,再加上一些新的想法,晚上就回到教室修改笔记。第六章需要扩展的内容特别多,我记得一直到十月我还在整理网络文学的专题,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整理一个不知道会不会考的题目,看了很多篇不知道有没有用的论文,但是有些时间注定是要“浪费”的。到十月份笔记整理得差不多了,专业课就开始每天背,在教学楼五楼的楼梯坐着背到熄灯关楼。买了答题纸,每天模拟练习大概四五道真题,一开始写得很慢,三四个小时可能就写两道论述题,到十一月时间紧张就只写思路不再详细写了。
英语:九月开学英语阅读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开始学习翻译、完形、大小作文等其他题目,单词还在背,一共打卡了二百二十几天,到十一月的时候就停止了背单词。大小作文虽然从九月开始,一开始想把所有老师的课都听一遍,整理一个综合模板,但是难度太大,找一个老师跟着就可以,不用贪多求全。近三年的真题一直留到最后想等着模拟,但后期时间太紧张了,最后居然没时间做了,所以近三年真题可以到十月份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模拟,不用留到太晚。
政治:政治的话开始二刷和三刷一千题,晚上有时间就在手机上用小程序刷题。大概十一月中旬的时候主要的复习重点放在了政治上,把所有的预测卷都刷了一遍,肖四肖八选择大概刷了十几遍,最后答案都记下来了。客观题主要利用吃饭和在路上的时间做,大题背诵可以先梳理成思维导图,记忆和在考场上输出的时候也比较有逻辑。
十二月
离考试还有十几天时,英语以背诵大小作文为主,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背专业课和政治主观题。可以拿出一张纸把知识点以关键词的形式默写出来,或是口头复述一遍课本要点。这时候也开始调整作息,保证十二点前睡觉。其他需要注意的就是提前定好酒店,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考前前一天去看学校的时候我还把酒店房卡弄丢了。
记得考试那天很冷,在学校外面排队的时候还在拿着政治知识点背,到了考场发下试卷发现我背的答案全都在材料里出现了,特别崩溃,但是根据平时课上讲的大题答题思路还是写满了。专业课710的题目中规中矩,答得比较顺利,熟悉真题之后会发现出题风格是很相像的,今年还有往年的原题出现。考824的时候有点慌张,不知道语言学概论三道简答和文学理论最后一道大题怎么写,只能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尽可能有逻辑的往上写。前面纠结太多,导致写完最后一题还有五分钟,差点没有写完。考试结束之后有很多家长拿着花在外面等着,看着有些暗的天空,我意识到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复试准备
复试内容
复试共有三部分,包括英语口试、专业课面试还有综合素质考察,因为疫情原因,统一线上面试,取消了线下的笔试部分。流程是一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然后老师提问两个英语问题考生作答,接着是专业课面试,随机说数字抽两道专业课的题目。专业课回答大概五分钟,然后在综合素质考察环节几个老师轮流提问,主要围绕的也是专业方面。
复试准备
我是在二月底出成绩之后开始准备复试的,时间非常紧张,只有二十几天的准备时间。因为复试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准备,把握到可以拿分的地方。主要从三个方向准备,一是英语口试,先写好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反复背,背到很熟为止,英语问答我一共准备了八十多道题目,围绕你的本科生活、研究生规划、个人兴趣爱好、家乡地域、热点问题这几个方面准备,难度不会太大,确保你拿到一个问题能说满一分钟就可以。第二部分是专业课复习,首先先把你初试复习过的四本书再查漏补缺一遍,因为考研之后大概有两个月都没再碰课本,所以还是要再把基础知识复习一遍,除了袁行霈版的教材,我还看了一遍陈文新版本的古代文学史。复习完文学史之后我又读了一本专业类著作,准备了一些相关问答,因为面试的时候老师可能会问到你喜欢的书是什么,你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最后我又在文学院官网上找到了专业课老师们的名字,去知网上看了一些他们的论文。第三部分是模拟复试,可以和同学一起也可以找往届的学长学姐模拟。准备复试的时候我特别紧张,一度想要逃避这个环节。最后是在复试前一天找了学长学姐模拟了半个小时,模拟的时候学姐提问的英语问题我没有回答上来,专业课回答得也特别流水账,但是学长学姐都特别好,耐心引导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所以模拟复试真的非常重要,一定不要害怕去说,多模拟几次效果立竿见影。
真正面试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复试相较于初试题目难度更大,一方面它会提问更加宏观的问题,你需要跨朝代、跨文体去考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更加细致,具体到某一首诗、某一个诗人之类的考察。但总的来说问题都来源于教材,来自文学史,所以还是要回归知识本身。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自己的逻辑,分点作答和举例论证都要有。回答问题的时候先总体说一下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再分角度论述,有点类似口语版的简答题,因为很多时候太紧张,可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没有逻辑像流水账一样是很减分的。在分条回答的时候,最好结合具体的例子,这样更加丰富,多背一些古诗和典型的文论批评。
因为初复试占比是7比3,所以只要初试分数够高,复试不用太担心,好好准备专业知识,多模拟几次就可以了。
建议及鼓励
(1)回归课本,熟悉真题
大综合考察科目很多,课本也很多,有人担心看不过来就直接买现成的笔记开始背诵。这样看似节约了时间,能比看课本再背诵的人多背好几遍,但是背后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是你很难买到一份完美的背诵笔记,即使是上一届学长学姐用过的笔记,他们在写笔记时的思路和总结也是难以直接获取的。而且有很多笔记都忽略了很多“非重点”和课本上的例子,但只要是课本上出现的就都有可能考到,只背一份笔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二是直接背诵忽略了“由真题到总结重点”这个过程,所有重点都是由历年的真题总结而来,而这个过程需要你自己去做。通过分析真题可以看到重点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主要的提问方式有哪些,有没有一些模板来解决某一类的问题,这些未知就是你可以成长的空间,而答案来源自课本和论文。
(2)主动学习,问题意识
课本人人都会背,但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回答和别人不一样,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主动学习探索,总结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答案。因为考研想选择的肯定不是只会填鸭式背诵的人,你需要通过一张试卷来展现自己平时的素养。在复习过程中要留意题目、科目之间的联系,遇到不会的问题想方设法地去解决。比如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了解复调与互文性的概念,首先我要回到课本,明确这个知识点在课本上的哪个章节,提出这个概念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了解之后再去搜相关的论文,整理一个相关的专题,围绕复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复调小说的主要特点、复调与互文性的关系、巴赫金的复调与狂欢化、罪与罚的复调特征等问题展开,这样一个知识点就不仅属于文学理论的范围,而且在外国文学中也可以用到。
(3)专注自身,调整心态
我们常常把考上研究生叫做“上岸”,那准备的过程就像是一直沉浸在水中,前路和来路都一片混沌迷茫,你找不到方向,随时都有溺水的可能。我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在考研的时候也有很多次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复习得太慢,背得太慢等等。这个时候不如把步伐放缓,先别沉浸在负面情绪里,我会出去买点好吃的,或者是看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比如莫言的采访视频、王德威老师的讲座或者是戴建业老师的诗词课,让紧绷的大脑放松一下。看的视频最好也和专业相关,保持学习的连贯性,不要追什么电视剧,因为一看就容易忘了时间,更不想去学习了。
同时专注自己,不盲目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复习节奏,不用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复习进度,扰乱自己的学习进度。自己一天最多学十个小时,那就不必在自习室和走得最晚的同学硬耗到十三四个小时。印象最深的是暑假里自习室有人学了个通宵,看到他们凌晨四点半在群里拍的天空,心里除了惊讶和佩服之外也没有其他想法,因为我肯定做不到。我们要做的是和自己对话,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等到下一次再出现想放弃念头的时候,不如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吧。
【经验贴为新祥旭考研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与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