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临近开学孩子开始“闹”情绪
还有两周时间,中小学就将开学,五年级的小学生小丽却早早地进入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小丽最近总觉得头晕,白天不肯出门,晚上又睡不好,胃口也差了很多。每天晚上,她的妈妈都要“盯”着她集中补作业,但她却完成得越来越晚,从晚上8点到10点,甚至12点,有时还望着一堆作业偷偷抹眼泪。无奈的妈妈带小丽到医院做了身体检查,但是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小丽妈妈更紧张了,担心孩子是不是心理出问题了。
专家解析
不要忽视孩子的身体症状
“最近门诊上出现了不少这样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当学习或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面临重新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的情况。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匡桂芳说道。由于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学龄儿童对学校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伴有身心症状和拒绝上学的行为,也称为“拒绝上学症”。据统计,13.8%的儿童情绪障碍为“拒绝上学症”。国内有研究发现,“拒绝上学症已逐渐成为影响患儿自身、家庭、学校的一种常见情绪障碍,特别是对儿童学业、社交、情绪和身心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匡桂芳指出,最常见的症状并非是精神心理症状,而是身体症状,比如头晕、胸闷、肚子疼,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手抖、尿急等。这些症状往往会被家长错认为只是身体上的不适。尽管大多数孩子能在一个月左右逐步适应,但也有学生变得愈加严重,这时候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据了解,“拒绝上学症”多发于几个年龄段:5-7岁为第一高峰期,这一阶段可能与分离焦虑相关;11-12岁为第二高峰期,可能与学习压力逐渐加重,以及与老师、同学间的人际冲突有关;14-15岁为第三个高峰期,这可能与学生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冲突等因素有关。
专家支招
少焦虑多沟通
匡桂芳提醒家长,最好能悄悄帮助孩子为开学做一些生活上的准备,比如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孩子转换到上学模式有很大帮助,鼓励适当运动娱乐来排解紧张压力。另外,有的家长自己就存在焦虑情绪,这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家长要对孩子有正确的期望,避免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高标准而让孩子对学业产生抵触和恐惧。亲子之间多多沟通有助缓解彼此压力,家长可以描述新学校生活状态以及可能遇到的情况,聊聊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为孩子树立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的榜样。
案例2
初二男生假期发现患有“多动症”
这个假期,初二年级的涛涛被父母带到了心理科咨询,“涛涛从小就比其他孩子顽皮,我们觉得男孩子皮点无可厚非,再加上他小学的时候很聪明、智商也高,只要我们抓得紧点,甚至能考到前几名。 ”涛涛的父母说,但是上了初中后情况突然变了,涛涛的父母开始着急慌乱,“涛涛仍然特别调皮不听教导,因为学习量增大许多,他不用功,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落下的功课就越来越多,对学习完全没了兴趣,上次期末考试出现了不及格。假期在家还表现得特别冲动暴躁。 ”当涛涛被诊断为“多动症”时,父母很困惑:“这么大了还会得多动症吗? ”
专家解析
冲动和注意缺陷型容易被忽视
匡桂芳告诉记者,暑期开始后,像涛涛这样的初中生来咨询的不少,甚至还有高中毕业生来咨询的,这些学生中不少人经过专业评估诊断为多动症。 “他们并不是现在才得,而是早期根本没有被发现。 ”匡桂芳介绍说,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是多动症的三大主要症状,多动最容易察觉,表现为坐不住、特别顽皮、不安分;上课小动作多、不遵守纪律、爱捣乱;没有耐心、做事情不持久,有头无尾。冲动型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情绪都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地发脾气,对一些危险行为也缺乏谨慎判断,例如不观察道路情况就横冲马路,盲目地从高处跳,或者不顾及后果地出手打人等。
“而对于注意缺陷为主的多动症,则不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发现重视,因为他们并不太影响到别人,相反因为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低,更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匡桂芳提醒,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时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无法理解孩子有注意缺陷。其实看电视、玩游戏只是一种被动注意,家长要判断孩子在写作业、自主学习时能不能达到注意力集中。如果表现为维持注意困难,听讲和做作业都不能专心,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说话时总是心不在焉,不愿写作业,而且写得很慢,经常丢三落四,并且影响到了社会功能,如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就要考虑是不是有可能为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在我国,一个班级中就可能有1至3名多动症儿童。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会造成孩子学习困难,更会让孩子与家庭成员和同龄儿童关系紧张。这些问题尤其需要在早期就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专家支招
多动症造成学习困难 综合治疗才有效
匡桂芳告诉记者,多动症是与儿童发育相关的疾病,社会功能损害是逐渐出现的,在7至10岁时容易被发现,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学业轻松,孩子即使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能跟得上,到了三四年级甚至更高年级学习压力变大,学习内容增多,出现学习困难了,有些家长才想起来带孩子就诊。
对多动症的治疗,匡桂芳认为越早越好,而且采用的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心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家长们也会担心药物治疗会不会有副作用,我们都会在充分权衡利弊和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匡桂芳提醒说,如果经过评估诊断并不是多动症,而只是由于太溺爱、顺从,自控力和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那就要依靠家庭教育来引导而不是治疗。
案例3
宝宝入园3天不说话不交流咋回事?
3岁的童童今年7月份被幼儿园录取了,8月初就开始了幼儿园生活。没想到刚入园的第三天,老师就向家长反映童童在幼儿园不合群、我行我素,不和别人交流,对老师的指令也充耳不闻,完全融不进班集体去,因此建议家长带童童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童童的家长对此非常震惊。
专家解析
在集体环境中更易发现孤独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这二者是一个概念,这个病症比上面两种情况都要严重得多。 ”匡桂芳告诉记者,患有孤独症的大多数孩子在更早时候如一两岁时就已有行为表现,但是很遗憾,很多家长直到宝宝上了幼儿园才发现。这是因为孤独症社交障碍也是由轻到重,一些轻度的孤独症孩子,当他在家庭环境里时,家长“摸”着了自己孩子的特点,就难以捕捉到孤独症的信号。但是当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在集体环境和同龄孩子比较中,就更容易发现“不对劲”。
专家支招
发现“不对劲”要尽早干预
匡桂芳建议家长,平时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比如是不是说话晚,不爱沟通,交流有困难,不会聊天,答非所问,或者不回应别人的问题,不合群,只会跟自己玩,不会跟别人玩,与同龄孩子在一起时采取捣乱、戳人的方式,还有明显的固执刻板性行为。家长要知道,多数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症状都有上述类似的问题,医院心理科室有系统的专业识别体系,一旦确诊,将根据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专业训练。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药物不是首位,更多是开展语言训练、社交技能、家庭训练等个别化干预计划。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