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青少年阅读教育论坛”在叶圣陶先生的“第二故乡”——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古镇甪直举办。论坛主题为“快乐阅读 健康成长”,梁晓声、王渝生、聂震宁、卞毓麟和王立军5位嘉宾应邀作主题演讲。本文根据梁晓声的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我个人对于读书有这样的一种观察,不一定准确:今天的孩子们之所以幸运,就是因为不缺少书可看,只要自己想读,无论家长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买书都不是问题。大多数家庭,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家庭不差买书的那点钱,恐怕只是在于孩子有没有这个要求,还有家长有没有这个意识。我们更多的家长其实是这种情况:孩子回来说别的同学看了什么书,家长就把书买回来了,但是家长和孩子共读的过程相对少。
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和其他年级不一样,是阅读最主要的一个时期,在入学前到二三年级有童书可看,到了四五年级,看童书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了,看成人的书籍还觉得字数太多,有不认识的字,一旦厚了也望而却步。
这个时期读什么?我个人觉得多读一些散文会更好,散文不像长篇小说,篇目不是太长,内容也比小说更丰富一些。虽然小说的人物比散文的人物要更立体,更有故事性,但是散文中的情感元素往往要真切于小说。
那么读什么样的散文?我个人知道,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一些年轻的作家和书写者,有很多以成长为主题的散文,我们叫做成长散文。我估计他们也经常在读这类散文。
和这种成长散文一样的,我也建议大家读另一类,像我和震宁、渝生读过的情感散文里包括亲情,家乡情,友情。由于它是非虚构类,就显得更真切。还有“物情”,老物件一定和我们的记忆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我们这一类作家有着这样的美文值得去读。有几位作家和朋友,还有我见面了都得叫老大哥的师长,可以推荐给大家阅读:天津的冯骥才,北京的刘心武、梁衡。
冯骥才先生的一部分散文是作为出国访问学者和文化旅游者所记录下来的在国外的文化、古迹见闻,他的文笔很好,同时也比较富于知识性。
刘心武的作品更多是北京市的掌故,那些胡同的名称。他有着一些老北京人传承的习俗,心武的散文把方面写得很有趣。
梁衡先生写了一些红色散文,包括对于革命先驱人物的素描式的介绍,还有一部分写到他去不同的革命圣地参观的感受。他还有一部分是旅行家式的散文,《树梢上的中国》一*录了中国各地的古树,有些树龄高达几百、上千年。
还有上海的赵丽宏和辽宁的鲍尔吉·原野,还有迟子建。
大家还可以看一下聂震宁刚出版的新书《书生行》,我还没有看过,但是我的朋友和他的朋友不断跟我谈到。为什么建议大家看一看这本书呢?它是写60年代初期中学里老师和学生们的群像,有着别样的老师,别样的学生,别样的师生情。曾经的师生情跟今天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从过去的师生情中来体察和吸收一些营养,继承一些关系。
朱永新先生说的阅读一定是跟精神史、发育史有关,不是说读一本书,而是说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祝愿我们的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一生与书牵手,让文学的书籍引领着你们进入到更广泛的书籍的殿堂,成为各类书籍的阅读者。只有到了你和书籍成为无形的朋友的时候,你到45岁之后,才越来越会体会到书籍对我们的帮助竟是那么样地明显。
梁衡作品
梁晓声作品
梁衡作品
冯骥才作品
点击“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