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2019-10-30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根据文件精神,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认定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划重点解读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标准:
一、 社会实践课程的选题1.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调能力目标的体现,同时结合课程思政;
一流课程的目标都需要满足:
-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
-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针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更强调综合能力的培育,在实施中需要强调校内、校外的结合,理论实践的结合。
社会实践课程课程目标的观测点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强调“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课程必须是培育计划、教务系统中的学分课,有一定的学时和学分,同时我们在查看课表的时候还需要查看负责人是否承担课程的教学(理论、实践)。专家也会通过教务系统的截图来判断申报的内容是课程还是活动。
2.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实施路径:
- 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创新创业
-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
我们从2020年公布的首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中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