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人并没有坐以待毙。
除了苦口婆心地劝告新手三思而后“入坑”,他们发起了“小语种自救指南”,开启“小语种 X”时代:
以所学的小语种为语言工具,打通并掌握另一领域的技能。
主打一个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小语种人开始点亮新能力。
或是自学技术,视频剪辑、影视配音等,日语同学毕业后进入传媒行业;或是专业跨考,从法语跨考到酒店管理,获得奢华酒店管培生的岗位;或是多语种发展,极力发挥语言天赋。
通常来说,“小语种 X”的“X”为热门专业,最好还能发挥语言优势,比如“德语 法学”,这就比单一的德语学生或者法学生增添加分项。
早在1982年,上外老校长胡孟浩就指出:
“今后不仅要办好语言文学专业,而且要根据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设一些新专业,例如国际新闻、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经济法律、外事管理、对外汉语等专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外语人才,使毕业生不仅具有外语交际能力,而且掌握以上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小语种专业,一直都是以复语型、复合型为培养目标,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学语言”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它们更像是一把钥匙,让人握在手上,拥有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所以,也有人将小语种称为“小宇宙”,通过语言抵达浩瀚的异域文化宇宙。
在小语种专业贴下,看到一条网友评论:
“特别万幸有答主这样的人存在,让我国不至于失去一个窥探世界之林任何一个角落的机会。”
小语种人也像是普通人看世界的一把钥匙,他们通过翻译、科普等方式,让我们看到世界文化之多样丰富。
而这样的专业技能,也是别的专业学子尤为羡慕的。
所以呀,自嘲为“小冤种”的小语种人,不妨看看别的专业学子,他们还在为读懂外文文献头疼得抓耳挠腮。
也不妨看看“本是同根生”的英专生,借鉴他们的“英语 X”新思路,一边转型发展,增加技能,一边坚守本专业,化作特色,在传统行业中“*”出一条道路。
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周刊《小语种就业真香还是“天坑”》
精准就业《后疫情时代小语种专业就业形势探析》
2.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2022招生专业介绍》
Boss直聘《小语种,大深坑?小语种专业就业到底行不行》
3.网易上流《大学读这个专业,真不是为了装X》
4.吹火车咯《云端之下:小语种失意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