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为了高考,宁宁家忙得不可开交。爸爸见不得宁宁闲着,总催着他赶紧起床、吃饭、学习、睡觉……每当宁宁停下来稍作休息,他就会质问:“都会了?”“高考稳了?”“还剩几天?”然后催促宁宁去学习。妈妈则蹲点高三家长群,收集高考备考宝典。宁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妈妈就会立刻见缝插针地递上一套题,让宁宁赶紧做,生怕慢于其他人。可他们发现,他们越急,宁宁反而“越慢、越懒、越被动”。这样的状态,怎么撑得到高考?
分 析
父母尽其所能帮助宁宁备考很正常,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高考不是“短跑”,而是持续一年的“马拉松”。父母这样做会提前透支宁宁的备考状态,导致宁宁学习动机下降、主动性降低,逃避学习甚至厌学。
父母的安排和催促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或因有意义而产生的动机。高考会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高考对未来意义重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完成任务,那孩子就会渐渐对高考的意义产生困惑。他们会觉得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或避免父母的批评,成绩好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父母的功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义,将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变成满足父母的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当然也能激励孩子学习,但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更多的压迫、被动,这很容易激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最终父母越着急,孩子反而越不愿意学习。
父母的忙乱会打乱孩子的阵脚。绝大多数孩子对于高三都有自己的想法、规划和节奏,这是他们结合自身特点以及过去10多年的学习考试经验摸索出来的,只是不同的孩子想法不同,规划有详有略,节奏有快有慢。无论哪一种,都是当前孩子自己认可的,也是最有可能保持自己学习状态的。父母的忙碌和催促可能会打破孩子的舒适区,让复习从按部就班变为手忙脚乱。
支 招
松一点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是激发和维持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孩子不是被控制或强迫,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凭自己的意志备考,他们就会更有意愿投入学习中,并感到愉悦、有信心、有成就感和自由。取代原本的控制、匆忙、催促,父母可以做的是:
1.和孩子讨论学习和高考的意义和价值。孩子越清楚学习和高考的意义,就越能看到它们对自己的价值,也就越能清楚高考是自己的事情,必须为了自己全力以赴。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讨论”而非“教育”,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孩子不清楚或迷茫时启发孩子思考,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2.提供选择。父母不要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否则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自主安排”。对于孩子的事情,父母不要独断专行,用命令式的话语,如“你必须”“你只能”“你不要”“你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屈服。父母可以让孩子规划,或提供几种方案供孩子选择。孩子有了参与感和决定权,才会感受到自主。建议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多使用“我知道”“我希望”“我建议”“你可以”“你能”等能激发孩子自主性的语言。
稳一点
增强孩子的胜任感
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否则就没有动力去做事,这就是胜任感对于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孩子对高考有胜任感,意味着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能够取得理想成绩,实现目标,然后付诸行动。对于自己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孩子是不会有任何动力的。父母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增强孩子对高考的胜任感:
1.合理的考试目标。理想的目标要略高于孩子现在的成绩,这样孩子既不会觉得太简单无聊,也不会因为太难而轻易放弃。
2.为孩子创造成功体验。孩子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成功经验,才会相信自己能够应对高考。因此,父母要评估孩子的水平来安排练习,不要盲目选择难题偏题,在生活中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3.积极的反馈。当孩子完成一个任务或攻克一个难关时,父母的积极反馈很重要。反馈时要注意客观、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或者能力的体现,而不要笼统概括地说“你好棒”。
暖一点
构筑孩子的归属感
温暖的感情连接也能提升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在备考过程中,特别是感到挫败、疲惫,甚至想放弃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会有更强的人际归属感。他们会觉得,虽然高三很辛苦、很不易,但自己并不孤独,还被父母爱着、关心着。为了增强和孩子的感情连接,父母可以尝试:
1.每天留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以倾听和鼓励为主,并能客观地帮助孩子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创建亲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每周留出时间和孩子一块开展高互动性的活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一件事能够与家人产生联结、互动,会更加刺激孩子的积极性。
北京市第七中学教师曾于秦
来源: 北京考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