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嗡子、响铃、转铃、老牛、闷葫芦、风葫芦、响葫芦、天雷公公等,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典型的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双轮的空竹形如腰鼓,以竹或木制成,两头为两只扁平状的圆轮,轮内空心,轮上挖有四五个小孔,孔内放置竹笛,两轮间有轴相连;单轮的空竹则形如陀螺,一侧有轮。因其轮内空心而有竹笛,故名“空竹”。
空竹游戏一般称为抖空竹,也叫抖空钟、抖空筝、抖嗡子,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不过,一般大都简称为“空竹”。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流行于全国各地,天津、北京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尤为盛行。
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历史渊源:
抖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说:“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亦蛙羌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古代的这类所谓“空钟”,北京俗称“抽绳转”,天津人叫它“闷壶卢”,有的地方叫“地铃”,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游乐》引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说:“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综上所述,空钟也罢,闷壶卢、地铃也罢,都是同一玩具。不过,一般所说的“空竹”,是专指抖在空中嗡嗡作响的那一种。这种空竹,明代末年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中尚无记述。到了清代,有关记述渐渐增多起来,抖空竹遂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这种典型的空竹,一般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盆中空,有哨孔,旋转时可发出嗡嗡嗡的响声。空竹中柱腰细,以便于缠线绳抖动时旋转。抖空竹者双手各持两根二尺左右长短的小木棍(或小竹棍),其顶端皆系一根约五尺长的棉线绳,两手握住小木棍的两端,使线绳绕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地抖动,加速旋转使之发出鸣叫声。
清代一位不知名的人所著的《燕京杂记》在记述当年京师空竹的制法、玩法时这样说过:“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千,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端而擞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清代的空竹除了在民间儿童中流行,还被传入宫中,为宫中妇女所喜爱,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抖的方式。清人无名氏《玩空竹》诗曾这样形容:“上元值宴玉熙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于京师,新年,王孙、贵姬擅长者皆为之。宫中妃嫔亦多好焉。舞式有‘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等。”抖空竹的花样也不算少,除以上所述及的花样之外,还有“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竿”等。尤其是“扔高”,有的能将空竹抛向空中达数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
抖空竹自清代以后得到了继续发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成为了杂技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运动特色
要想学好抖空竹,就要熟悉身法。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包括头、颈;中盘包括肩、胸、腹,即躯干,下盘是从胯到脚的部位。在身法的上、中、下三盘中,包含以下7项要求。
①提顶。论身法,得从“头”说起,要保持头部的端正。因为人体神经中枢位于大脑,身体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指挥的,所以头顶就像“定盘星”,无论身形步法怎样变化,“定盘星”不,否则身体就会失去平衡。所谓提顶,就是眼睛平视前方,不可低头或摇头,提顶必须有始有终。
②松肩坠肘。松肩的作用是把全身的力量传到手上。如果不能松肩,肩关节是僵滞的,手加大力度,手臂就会有发飘的感觉。松肩时不可多想肩关节,否则肩部容易变僵。松肩的方法很简单,开始练习时,将肱骨头向肩胛骨靠拢一些,然后向外拉开。熟练以后,肩部自然就会松开。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抖起空竹就会精神十足,动作也就流畅自如,刚柔相济。坠肘又称沉肘,坠肘与松肩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含胸拔背。含胸即空胸之意,带有含苞欲放之意。胸部会影响四肢动作,如果挺胸则难以出腿,而含胸时腿就轻便了。含胸的目的是便于跳跃,如平盘侧跳、天鹅跳等跳绳动作就要求含胸,否则容易踩绊线绳。含胸时不能将两肩向前合,那样会把身体练成罗锅形或者驼背,从而压迫心脏。拔背也要求身弓,但不可用力过大,否则身体容易摇晃。
④收腹塌腰。收腹时两眼平视,胸脯向内微微收合,有内含之感,但不可用力,切忌胸部外挺,否则容易使身体上重下轻,腿脚上浮,致使身体失衡。收腹时必须塌腰,但不可弓腰。抖空竹最大的特点就是转腰,由腰的运动带动四肢的运动。塌腰,是将脊椎向上轻提,背部内拔收起,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⑤松腰养气。抖空竹最大的特点就是转腰,做抖、拉、盘等动作时都需要转腰。腰部是人体气力之源,腰紧则束气,腰松则养气。松腰的方法就是收肚脐,肚脐往里一收,腰部肌肉就松开了,腰也就灵活了。
⑥收臀抽胯。收臀也叫敛臀,要使臀部跟脊柱保持一条直线。抖空竹时,要求重心降低,底盘稳重。换步时要注意胯的动作,胯的动作好了,骨盆就能托起脊柱来,保持身体的正直。抽胯还可以补松腰的不足,增强腿部力量,还有益于心、肝、脾、胃、肾等内脏器官,既可健身又可抖技。
⑦裹档收气。裹裆的方法是肚脐内收,使腰、臀部肌肉放松,继续内收,则好似用布从后往下再往前一兜,把骨盆包裹起来,一直兜至小腹为止。松腰、收臀、裹裆、包腹,有连带关系,但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容易收缩肛门括约肌,难以释放中气。
抖空竹的运动刚柔相济,身法随空竹的变化而变化。身法的变化又与步法的变化密切相关。
抖空竹技巧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如“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蚂蚁上树”系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令观者惊叹不已。
传承与保护
传承价值
抖空竹是典型的基础性节律性运动项目。除对基础代谢的提高有显著帮助外,其动作中腕、肘、肩等部的活动带有典型的上肢关节针对性节律运动特征。抖空竹运动的关键部位在肩部,做提、拉、抖、盘、抛、接等动作,锻炼时,肩关节周围的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等会有节律地收缩,加快了血液的流动,有助于增加肩关节的动作幅度和活动范围。
传承状况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其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获得“抖空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