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家填词并无准定的法则,但从宏观上还是有一些踪迹可寻的。这里我们讲一下一般常用的几种方法。学习前人的作品,要抓住他们总体手法的走向,以此把握填词法才易学到根本性的东西。为此初学者在读前人作品时应把精力放在对手法的钻研上,不仅要欣赏文词内容方面,也应欣赏写作手法,因为手法也是有欣赏价值的。我们介绍几种手法也请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时时对照一下,这对于写作是极有益的。
(一)白描
白描是美术创作手法,指不着渲染敷色的单纯勾画。创作词也有此法,它是指不用或少用各种修辞方法,只是把所写的内容直截了当表达出来。当然这里的“直截了当”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几经推敲,是高度艺术化的过程。请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幅夏夜农村实景,在作法上只是一种罗列式的,而所写的一切都是作者所见所闻。在刻画农村夏夜之景中写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这都是亳不加修饰写出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在写夜行所见闻时,写了天上的星,山前的雨、茅店、树林、婉转的路、溪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里描写夜景用了移步换形的写法,没有明显地使用什么其他写作手法,显得朴实平易。白描手法追求的就是这种艺术效果。词中一切都似平静地慢慢从口中道出,本不打算婉转惊人。再如辛弃疾的《鹧鸪天)写春天农村的清远旷逸田园景色,既有生机勃勃的景色描写,又有田园风光的内涵,如写春天的蓬勃用了耳闻目睹的许多内容:破嫩芽的柔桑、蚕种、细草、平冈、鸣叫的黄犊、夕阳、寒林、暮鸦。这些内容毫不加修饰,只在三句内表达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以上写的是春天农村景色的一面。接着再写酒家所在之地,以构成一个农村的条件,因为无论实际还是诗词的需要,农村都离不开酒店,于是作者把酒家安排在最富有画意的地方一—离山不远不近隐约可见的横斜路旁。
词中这样说:“山远近,路横斜,青旗酒有人家。”为了突出农村的春天,特从想象的城中桃李角度,写出农村春天桃李的旺盛。这里是惟一的一笔对比,是从想象中来对比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白描手法在这里很突出的。但白描并不是不用任何修辞方法,而是强调对事物客观的勾画。比如写人,李煜的〈一斛珠·香口》用的就是白描勾画(词见前)。我们把它与下面这首比较一下便可清楚地感觉到白描的特点。萧允之《虞美人):“朱楼曾记回娇眄,满座春风转(用春风比喻女子眼神活泼多情动人)。红潮生面酒微醺(以红潮比喻微醉时女子的面庞)。一曲清歌,留住半窗云(辗转描写女子的歌声美妙动听有极大的感染力)”。请看这里形容少女转动娇媚的眼波,使宴席间似吹来一般春风般,她的一曲歌足以留住窗前的云。词人描写少女眼睛和歌声没有采取白描手法是明显的。再如冯延巳的《谒金门》用的也是白描法: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授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全首词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直截了当。白描法要求能抓住事物主要精神面貌并传神地勾画出来,虽不借助比喻形容等修辞方法,但要准确生动。这其实要求是很高的,初学者往往看似简单,而实际很难达到。
(二)借用前人诗句
在词作之中有许多化用前人诗句成篇或成何的。这种方法我们填词时也可学习。应注意的是,这与典故的运用是有差别的。典故是用一个故事或成句夹在词句中作为一个词用,当然,典故比般词语内涵要丰富得多。化用前人诗句又与用典故不同,它有两种情况:
化前人诗句、词句成为词句。这种情况在词中很普遍。如秦观的〈满庭芳·春游》中有“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此句所用为杜牧的诗赠别》中的句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意。杜牧还写过一首〈遣怀》诗,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写过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上诗意连同杜牧本人都被化用在姜夔的《扬州慢》的几句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的这几首诗中的句意多被人所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