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下弟子规这本书的背景: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
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从《训蒙文》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李毓秀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启蒙用的。
“蒙”就是蒙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启蒙。而李毓秀这个最初的想法,也在当时清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获得了成功。
当时的清政府将《训蒙文》列为孩子启蒙必学书籍。就像我们今天在学校必须要学习语文数学一样。
到了清乾隆36年左右。一位名为贾存仁的秀才,在读过《训蒙文》后,发现这本书不应该仅仅作为孩子的启蒙教材来用。
这本书太好了,书中这些浅显而朴实的道理,尽管所有人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却根本没有。
孩子的影响力太有限了,与其期盼下一代能够成才,不如让这一代的成年人成长起来。
只有当成年人都懂得了书中的知识,那么社会将会多么美好啊。
为了实施自己的计划,贾存仁将这本书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更名为《弟子规》。
“弟子”一词范围就广了。不仅指孩子,还包括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都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而当时的读书人也都称自己为孔圣人的弟子)
这样一改,这本书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本书不再仅仅是李毓秀的作品。
他还代表了儒家孔圣人的教诲和劝诫。天下读书人,只要自己认为是孔圣弟子的,就必须要学习这本书。
显然,贾存仁这是再借孔子的名头说事儿。不过显然,他做得很成功。《弟子规》这本书自从改了名字后,在当时的清王朝彻底的推广开来。受到了天下人人学子的强烈追捧。
到了清朝末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兴起。慈禧太后放弃了儒释道传统文化,并强制当时的学校废除《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改为学习西方数理化和所谓科学。
后来又经新文化运动和连年征战,加之文化大革命的推动。这些传统文化彻底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弟子规》是我感觉内容好就自学了一遍,没有传承。全文共有360句、1080个字,写了113件事情。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它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将儒家的五伦大道呈现;着眼于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重要读本,偏重做人的规矩,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
许多人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小孩子学的,成年人没必要学,佛教徒没必要学,出家人更没必要学。
没错,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
《戒律花鬘mán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 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人做不好,也不会守规矩的,还想要有大成就,那太遥远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
当年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大居士,他自己认为佛法很精通,到每个地方也都喜欢去拜访一些大禅师,去参学。
有段时间他在杭州做官,刚到杭州就听说杭州一带有一位威望很高的修行人“鸟窠道林禅师”,是位得道高僧。
于是就慕名去拜访,见到禅师就向禅师请教:“我是当官的啊,繁务缠身,你能够总结,简单地说一说什么是佛教?”
就是我们现在通俗地问:师父,什么是佛法?佛法主要讲什么?
禅师就告诉他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到之后很不以为然,就跟禅师说了:我这么远来拜访你,我想听一些比较玄妙的佛法,你还有没有更高深的佛法讲给我听啊?
这个太简单了吧,我叫你简单地跟我说,你也讲得太简单了。
禅师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通俗的话讲给他听,白居易居然觉得这些话太普遍了,说三岁的小孩都会说,禅师,你是把我当小孩子了?
禅师接着就说:这个听上去很简单,好像三岁小孩也听得懂、也说得,但是实际上八十岁的老先生也不一定做得到。
然后就跟他说:佛法的关键就在于“行、落实”,
白居易这才认识到他以为的佛法是一番哲理,禅师所说的佛法是一种生活态度。佛法不是一番道理,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佛,是学会过觉悟的生活;而不是学会念经,学会讲道理,学会用种种形式来装点自己;真正学佛就是学习用觉悟的态度去过生活。
你一天做好人好事,这个简单,你一辈子都能不起坏念头,都能做好人,做好事,说好话,这就不容易的,一辈子都能坚持到,这就是学佛。所以后来白居易(原叫白乐天)就把自己名字给改了,居是居住的居,易是容易的易。
好的事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命运就转变,人就不一样。你虽然看上去简单,这样的事做久了,你就会越来越有大智慧,能做大事情,崇简习勤。
我们祖先虽然说一个人要高瞻远瞩,但是不能好高骛远、目标要准确。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如果你按黄帝的老师岐伯讲的方法去做的话,你作为一个人就合于天道,合于天道的结果呢,就是既长寿又健康,而且呢活得很愉快,又有质又有量,故合于道。我们想养生、想健康、想长寿、想生命活得又有质又有量,总结一句话叫德全不危。
我们先祖早已将最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但是,我们自问,我知道如何系统地学习和应用?有没有断章取义?我了解它当时的时代背景吗?我有没有找到它的内核所在?
弟子规这本书,它是按功能来划分的话,它属于行经。可以看成是一个行为规范,也可以看成是游戏的通关秘籍
它的所有要求都是针对自己,是让我们提升我们自己的修养。言行不一是伪,而拿着道德的标准去评判、去要求,去指责,去抨击别人,是一种不厚道、不道德的行为。
我想,这也是我看过的,大部分反对弟子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无论我们学习的是什么,都要清楚,我们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是内容背后传递的那种关爱、揭示的那种自然规律呢?还是那种不合时宜的形式、那种方式呢?
我们一定要弄明白这一点,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做去对照,去修正自己,将它落到实处,将它转化为我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性格、境界,那么它才会对我们的人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