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在撰写《时间简史》的时候,出版商郑重其事地建议道:“你的书里多一条数学公式,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
可见对数理化的害怕,没有国界,大家都一样。
不仅是孩子,很多家长看着满满都是概念和数字的课本,头都大了,想辅导都无从下手。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呢?这“5个关键点”一定要注意!
一、从小培养孩子数感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2~7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孩子逐渐学会对事物进行符号思维,看到一个词或一个物品就能联想到与之对应的表征符号。
所以,一般在孩子2~3岁时,家长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数感”的引导。
经常用于培养孩子数感的方法有:从现实生活中感知数字、游戏时在有形物体的触摸中体验数字、在口头语言上训练数字、在做事中多运用数字等。
家长多陪孩子做类似这样的活动,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帮助孩子增强数感。
二、启蒙孩子的逻辑思维
到7岁左右,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有明显的质的飞跃,从依赖于感官知觉转变为依赖于逻辑推理。
孩子上学之前,家长要注意孩子逻辑思维的启蒙。家长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要经常问问“为什么”,让孩子培养起“因为...所以...”的思考与表达的好习惯。然后再鼓励孩子的发散式思维与自由想象。
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觉得孩子讲话“东一句、西一句”很好玩很好笑,其实,如果在好玩好笑中不有意识帮助孩子纠正或引导,将失去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启蒙期。
三、小学阶段注重“亲子数学”
小学数学是“亲子数学”,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与孩子一起学习,扮演孩子的“同学”和“学习资源”的角色。
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打开教材,阅读今天学的内容,在看不懂的地方问,此时家长要进入“同学”角色,与孩子进行学习交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孩子对数学表达过程的真正理解,形成数学思维。
家长即使是完全懂,也不要全讲出来,而要说半句留半句让孩子说,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进入数学思维。
如果碰巧家长也看不懂、也不会,也没有关系,你就如实对孩子讲:“这个地方,妈妈也不清楚,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总之,在小学阶段,家长要学会做孩子数学学习的“同学”与“学习资源”,而不是做孩子解题答案的“家庭教师”。
四、对症下药查漏补缺
小学阶段,让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一听就会,一算就错”,常有家长会说“我这孩子,学数学太粗心大意了”。
其实,这不是“粗心大意”这么简单的事,这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学习心理学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要一味地责怪、怀疑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
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帮助孩子对计算错误进行心理分析,找出具体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细致的防范措施和规则,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扫清计算上的障碍。
五、初高中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到了初、高中阶段,建议家长辅导孩子学业时不要身陷具体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那样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性,而且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家长总有辅导不了的时候。
家长应该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进行引导,才能培养起孩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同一类的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参考类似的题目和答案,然后自己独立探索。这样“授之以渔”比教知识和技巧更上位、更具有普遍性,效果也更好。
适合孩子看的数学电影
最后,为大家推荐2部适合孩子看的与数学有关的经典电影,希望孩子们都能爱上数学。
《心灵捕手》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
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它......
《美丽心灵》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博弈论创始人之一小约翰·纳什的故事。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