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8 页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方可答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
23 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题卷(三)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正在上一年级的凯凯在一次集体活动中,非常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表现突出。
之后,老师公开奖励其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这一老师运用了(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2.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
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3.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是在( )。
A.幼儿期
B.婴儿期
C.少年期
D.青春期
4.陈老师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出
题时有意降低难度,让学生获得满意的分数而激发学习动机。这符合桑代克学习
规律的( )。
第 2 页 共 28 页
A.准确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5.( )属于焦虑的症状表现。
A.喜怒无常、生活懒散、苦闷悲伤
B.悲痛欲绝、面带愁容、情绪低落
C.担惊受怕、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D.紧张害怕、提心吊胆、过分担忧
6.灿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她放学后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和陪同。自己能够独立
在书房完成各科作业,这反映了她意志的( )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7.下列不属于骨折现场急救遵循的原则的是( )
A.救命在前,防止休克
B.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
C.先止血再包扎固定,包扎固定后,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D.对骨折病人可以解脱衣服,方便处理
8.我国学校的教学以( )为基本组织形式。
A.分组教学制
B.个别教学制
C.班级教学制
D.导生制
9.( )也称储存,指已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
才能被提取。
A.保持
B.编码
第 3 页 共 28 页
C.提取
D.记忆
10.王老师下班后,仍然惦记上课时情绪不高的小明,为此她积极与小明的家长
联系,反应情况,并且对小明进行情况疏导,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广延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主体性
11.通常情况下,人们进入墙体为红、橙、黄等颜色的房间会感觉温暖,而进入
墙体为蓝、青、紫等颜色的房间则会感觉凉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
A.感觉适应
B.联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补偿
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教学中应遵循( )。
A.可接受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3.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
A.《理想国》
B.《大教学论》
C.《学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14.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属于教师的( )。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第 4 页 共 28 页
15.虽然学界对于什么是智力尚有分歧,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个体
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 )。
A.发散思维能力
B.聚合思维能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推理思维能力
16.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
性程度是测验的 ( )。
A.效度
B.难度
C.信度
D.区分度
17.学习完面积的大小后,王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所占面积的大小。
这种教学方法是 ( )。
A.实践探究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物演示法
D.实验教学法
18.否定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生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19.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对组织、秩序和可预见性的需要属于(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20.“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所针对的情绪状态是( )。
第 5 页 共 28 页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应激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简述教师家访时的注意事项。
2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具体目标?
23.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材料:
《走进中秋》是一篇语文综合活动课,以综合学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
李老师为了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中秋节,培养科学探
第 6 页 共 28 页
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学习过程设置如
下: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三组,“中秋节来历”学习小组,“中秋节习俗”学习小组
和“中秋节诗词歌赋”学习小组。
步骤二: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收集,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由专人解
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择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一人负责版
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步骤四:举办《中秋知识擂台赛》,设立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小组合作必
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若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
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描述”的原则,学生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和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
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
问题:
(1)分析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2)评价案例所显示的教育效果。
第 7 页 共 28 页
25.材料:
一天上课时,李老师发现班上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
名人的。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有的同学写一句不够,写了好
多句。看到这些,李老师既高兴又生气。
高兴的是学生仰慕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生气的是他们在课桌上胡
写乱画,有失文明。
李老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凡是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
今后可以用小卡片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开展
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
优秀的课桌文化。一个星期以后,李老师发现同学们按她的建议做了,而且是全
班同学都参与了。李老师认真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内容健康,书写工整,
非常感动,每一张小卡片上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
问题:
(1)本案例体现了德育中的什么原则?
(2)你如何看待李老师的做法?
第 8 页 共 28 页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 6 小题,任选 1 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 1 小题计
分,40 分。考生可按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 为中文与社会,27 为数学
与科学,28 为英语,29 为音乐,30 为体育,31 为美术)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26.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第 9 页 共 28 页
第 10 页 共 28 页
第 11 页 共 28 页
第 12 页 共 28 页
第 13 页 共 28 页
第 14 页 共 28 页
第 15 页 共 28 页
第 16 页 共 28 页
第 17 页 共 28 页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
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题干中,老师的做法属于奖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引
起学生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学生的健康品德和优良行为的方法。所以,A 选项
正确。
2.【答案】A。解析:文化的选择功能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题
干说明教育内容是对文化的“吸取”和“清除”,这体现了教育内容是从文化中
精选出来的,所以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3.【答案】C。解析:社会自我在少年期达到基本成熟
23 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题卷(三)
参考答案
。
4.【答案】C。解析: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1)效果
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
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2)练习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
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
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3)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
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
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题干中的老师有意降低难度,让学生获得
满意的分数而激发学习动机的做法属于效果律。故选 C。
5.【答案】D。 解析:紧张害怕、提心吊胆、过分担忧属于典型焦虑表现。
6.【答案】A。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
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7.【答案】D。解析: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遵循以下原则:救命在前,防止休
克;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先止血再包扎固定,包扎固定后,立即送往医院
处理。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对骨折病人不要勉强解脱衣服,若受伤肢体肿胀
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
曲、扭转等畸形不可勉强复原。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应尽快就地取材,
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第 18 页 共 28 页
8.【答案】C。解析: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最常见、基本的一种
形式。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
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9.【答案】A。解析: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识记是
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保持是信息的储存;再现是信息的提取。编码是信息从
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故本题选 A。
10.【答案】A。解析:广延性指的是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创造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
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
响具有迟效性。题干中“下班后仍然惦记小明,和小明的家长联系,对小明进行
情况疏导”可以看起其所强调的是教师的劳动场所不固定,故本题选 A。
11.【答案】B。解析:一种刺激能够引起不同感觉通道的感受称之为联觉。
12.【答案】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
的有效方法,指考察一个人不仅看他的行为,也要看到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还
要知道他这么做是真心乐意还是矫情伪装。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
有区别的教育,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故此题选 C。
13.【答案】D。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被称之为“欧洲古代教育
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14.【答案】C。解析:教师专业化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学科专
业素养;二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
基础性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
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即具有把学科专业
知识顺利地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师的教育专业
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5.【答案】C。解析:智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
第 19 页 共 28 页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度。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
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故本题选 C。A 项,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与题意不
符;B 项,难度是指测验的难易程度,与题意不符;D 项,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
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与题意不符;综上,ABD 三
项均不合题意,故本题选 C。
17.【答案】B。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题*
描述就属于实习作业法。
18.【答案】C。解析: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
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
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
自由选择的机会。
19.【答案】B。解析:(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2)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
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
际和平。(3)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
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4)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
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题干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和可预见的需要,
所以应是安全的需要,选 B。
20.【答案】A。解析:心境又叫心情,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
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因
此“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是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
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为了使家访有实效,教师在家访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以告状为目的;
第 20 页 共 28 页
(2)要保证家访的全面性;
(3)要保持诚恳态度;
(4)要承担责任;
(5)要灵活应变;
(6)要守时、守信。
22.【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3.【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
题解决操作步骤。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
符合科学原理。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
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
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有:合理分组,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组内分工明确;
合作与探究;交流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自主、合作和探究。
(2)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第 21 页 共 28 页
体作用,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获得知识与经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助于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参考答案】
(1)本案例体现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
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李老师发
现班上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凡是喜欢课桌文化
的学生,今后可以用小卡片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
同学开展一次评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
良品质。
(2)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激动,对于他们崇
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课桌文化就是他们内心激情
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这样的心理现象,不能压制,不能禁止,而应该引导他们
走上正确的轨道,为他们表现自己激情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得
到锻炼,得到提高。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该文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
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光顾听琴,默默地鼓励着
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在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
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聋”老人。赞扬了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
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 6 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
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
交流等过程,梳理“我”学琴的变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
第 22 页 共 28 页
“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学做一个关爱、感恩
他人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学习写作手法。
【难点】从老教授与“我”这两方面,懂得要学会关怀、鼓励、感恩他人。
(3)
巩固提高环节:一位慈祥的老人,微笑地看着一位年轻人拉琴。四周,静悄悄的,
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先写一
写,再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
现对人文性的实践。
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后有感而发。在孩
子们被深深感动的时候,他们就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够
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
27.【参考答案】
(1)第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
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
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
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
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第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俗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平
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一些
错误。只有平时多练,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会提高。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
不该出现的错误。
第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第 23 页 共 28 页
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
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
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看清楚,写工整,算仔细。
(2)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 3 的倍数特征,学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3 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 3 的倍数特征,学会判断
一个数是不是 3 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
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3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 3 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3)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 2、5 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回顾:你能用 1、2、5 三个数摆出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的三位数
么?有几种摆法?
追问 1:能不能随意说出一个三位数是 3 的倍数?并说说什么样的数是 3 的倍
数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 123 是 3 的倍数,总结:个位上是 3、6、9 的
数是 3 的倍数;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发现 13 并不是 3 的倍数,推翻猜想,得出结论:个
位上是 3、6、9 的数不一定是 3 的倍数。教师顺势揭示课题——3 的倍数的特
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设置复习问题既回顾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发
散思维。紧接着趁热打铁抛出疑问,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猜想,并给
予验证,渗透数学思想的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
(二)新课讲授
师生活动:出示百数表,人手一份,要求学生观察百数表,标记其中 3 的倍数
的数,大胆猜想 3 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标记、验证,初步形成
第 24 页 共 28 页
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完成的同学,同
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
比—3 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分析得出 3 的倍数的数在百数表上组成了一条斜线,比如:3、12、24;6、
15、24、33、42、51;
追问 2: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均没有什么规律,那将每个数位上的各个数字加起
来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 3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追问 3:能否利用百数表中的数来验证下?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并讨论得出课前老师给出的 234、333、
555,各个数位上的和都是 3 的倍数,这些数也都是 3 的倍数。
追问 4:大数成立么?2016 年又要开冬季奥运会了,2016 是 3 的倍数么?
师生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或列竖式来计算、验证结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得出结论:2 0 1 6=9,9 是 3 的倍数,2016=3*672,确实是 3
的倍数。
师生总结: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如果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来发现数学问题,
再次提出数学猜想,并通过百数表和列举数来验证,最后借助生活情境中的大数
进一步佐证了 3 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个数位上的和有关。整个环节既让学生明晰
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又拓宽了思路。
深化新知:能不能找到一个三位数是 2、5、3 的倍数?
学生讨论汇报:135,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 3 的倍数且个位是 0。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深化理解 2、5、3 的倍数的特征的同时,
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索*。而且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充分指导学生汇报展示,
完成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 要求圈出 3 的倍数并与同伴
交流。
第 25 页 共 28 页
2.在()内填写数字,使这个数是 3 的倍数,要求填写尽可能多的答案,并观
察题目答案,尝试写出规律。
23()、5()8、42()
【设计意图】题目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 3 的倍数的特征,并要求尝
试一题多解开拓学生数学思维。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9 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 3 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可以类比猜想 9 的倍数的特
征,努力验证的同时去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和 9 的倍数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28.【参考答案】
(1)Key points:
① Students can be familiar with the topic about color. ②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sing the song and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2)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key words: black, blue, green, white and so on.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favourite colors.
Emotional aims:
Students will be mo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and love to study the subjects. (3)Warming up and lead-in
Greet students and play the song “the rainbow”, and then ask them: do
you know how many color does the rainbow have?
(设计意图:通过唱歌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并且歌词里的颜色与本节课的主题相
第 26 页 共 28 页
关,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学话题)
Presentation
Presen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by showing pictures and lead students
to guess and speak out the words.
Play the game: when 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 with different colors, they
have to match with the correct color word cards. (设计意图:通过把图片和单词进行匹配,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这些新单词, 并
且能够快速地反应和记住单词。)
29.【参考答案】
(1)歌曲特点
《好朋友》是一首欢快活泼、感情真挚的儿童歌曲,五声徵调式,由两个乐句构
成。每个乐句都可再细分为两个分句,结束音分别为“2”“1”“6”“5”。在
间奏、尾奏处要拍两下手,第 11 小节“嘿!
嘿!”的呼喊,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歌曲只有一段歌词,为
学生的即兴编创留下了余地,如第一句中的“一起游戏笑哈哈”“一起歌唱乐悠
悠”,就可以让学生填上不同的歌词演唱。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友爱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和创编增强共同合作意识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歌曲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节奏练习
1.四分音符 X 代表拍手,速度慢一些;八分音符 X 代表跺脚,速度稍快一些。
老师带领学生,一边念着“拍手 拍手 跺脚 跺脚”的台词,一边做动作,拍手
和跺脚跟着台词律动。
2.接下来,通过双响筒敲击出 XXXX|和 XXX|的节奏,同时,学生用拍手和跺
脚把节奏准确地模仿出来。拍手和跺脚声音要于击打的节奏一致。
第 27 页 共 28 页
3.教师弹琴,学生跟唱,并在每一句的结尾处,加入拍手和跺脚的动作。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节拍强弱规律,学生跟音频演唱
歌谱,并将典型的节奏写在黑板上。在学习歌曲的开头,用这样的设计,首先了
解歌曲的基本信息,从简单的知识入手,学生可以感到知识并不难懂,给后面的
课程做了铺垫,可以循序渐进,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接着,请学生用黑板
所示节奏演绎过新年放鞭炮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这样做到了
以“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用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30.【参考答案】
(1)“助跑投掷垒球”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持球后引,交叉上步、蹬地、转体、肩上曲肘,挥臂等动作连贯。
难点:助跑与最后用力做到连贯协调。
(2)“助跑投掷垒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的垒球握法及投掷动作要领,能用正确的姿势完成投
掷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正确的投掷发力顺序,明
确安全练习的原则及发展力量、灵敏、协调能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安全练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信、果断的品质。
(3)“助跑投掷垒球”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及设计理由。
31.【参考答案】
(1)①头与人体基本姿势的比例:席地而坐约 4 头高,坐势约 5 12 头高;跪
势约 4 12 头高,弯腰约 5 头高;站势约 7 12 头高,站立时伸直手指尖最高
第 28 页 共 28 页
约 9 12 头高,肘关节超过头高。②“三庭”,即发际至眉间、眉间至鼻尖、鼻
尖至下巴,三段的长度相等。
(2)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物画的知识,掌握人物画的方法,并能创作一幅人物
画作品。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造型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造型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的持
久兴趣,培养尊重老师的美德。
(3)新授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直观感知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物画,介绍人物画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是否见过以老师为主题的人物画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
的感受。
设计理由:新授环节进行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认知。
环节二:分析示范
①通过分析教材上《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恩师徐悲鸿》等作品,提问:画家
是通过何种表现方法描绘自己老师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表现方法:中国画形式。
②通过讨论的形式,提问:你准备通过什么样的画面布局来描绘自己喜欢的老师
呢?你又想表现老师的哪些特点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画面布局: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一组人像。
③老师进行技法或者步骤的示范讲解。
步骤:首先进行画面布局,其次描绘老师的形象,然后给作品上色,最后调整完
成作品。
设计理由:本环节教师进行分析示范,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
考,将其带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和描绘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且让学生清晰地
看到绘画的步骤,为自己的人物画描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