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被称为一代“诗史”,因为他在诗作中,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诗人推己及人,不仅抒写自己的生活遭受战乱的影响,遭受战乱之苦,也写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他在诗作《月夜忆舍弟》中,不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月是故乡明”这样的千古名句,也再现了当时的生活画面。
这首诗全文如下: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戍楼上的打更声响起,开始宵禁,行人禁止出行,只有南来北往的秋雁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耳边听到它们在天空中鸣叫的声音。
今晚就是白露,地面白露成霜,抬头仰望,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多么明亮,让人忍不住思念家乡。
然而,我们兄弟几人天各一方,都不知道彼此的音讯,家国无存,相互间无从得知生死的消息。
寄往洛阳的家书音讯全无,如今战乱不知道何时才能停止。
这首诗写于759年秋,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年,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从范阳(河北保定一带)引兵南下,攻陷汴州(河南开封),向西攻打洛阳,河南、山东都处于战乱中,当时,杜甫在秦州(陕西甘肃),而他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河南和山东,由于战乱,音讯全无,杜甫心中焦虑不安,于是写下这首诗。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里交代环境:秋天夜晚在城楼下听到两个声音,一个是驻防楼上传来的禁止出行的打更声,一个是夜空中大雁回归的鸣叫声。两厢对比,感慨大雁的自由和被宵禁的不满。大雁回归点明时节,为颈联做铺垫。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其实是“今夜是白露,故乡月儿多么明亮”的意思。白露有三侯:一侯鸿雁来,二侯玄鸟归,三侯群鸟养羞。鸟儿都在归家,为归家后的生活做准备。而家中亲人却分散四处,没有音讯。“月是故乡明”来源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望天上的明月,勾起对亲人的思念。这两句是写所见:白露凝霜,明月高悬。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重阳节想念家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回忆过往在一起插茱萸时的欢乐,表现对对方思念的迫切,见不到的痛苦。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杜甫这里写兄弟分散,是因为家国无存,增强了思念的迫切。因为家国无存,生死难料,诗人内心是多么焦虑和煎熬。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让亲人分离,音讯全无,寄去的家书收不到,而且这样的状况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第一句的“断人行”和最后一句的“未休兵”从现实推测未来,诗人的思念和担忧以及内心遭受的煎熬浮现出来。
这首诗是从眼前美景入手,秋霜的夜晚明月高挂,激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然而现实残酷,相见不得,音讯全无,生死难料,引发焦虑和不安。诗人从个人的情感写出普遍社会状况:这一切是由于战乱造成,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诗人从个人的遭遇写出安史之乱让人们遭受的灾难,以及人民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带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