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谈吐,指的是言语应对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人类最基础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谈吐优秀,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收获很高的分数,从而得到他人的夸赞,而谈吐并不算好,甚至连口齿清晰都不能保证的人却会大跌印象分,从而得到一个一般,甚至是负面的评价。
那么,口齿不清是因为太过紧张吗?还是因为说话者本身缺乏表达清楚的能力?从哈佛大学的调查来看,紧张所导致的口齿不清行为约占到总数的17.94%,而说话者自身缺乏语言能力的行为却占到了52.3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第一个方面:缺乏准确、逻辑性的发音意识普通人发言,不管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会有片刻的思索。在思索时,大脑中的威尔尼克区和布罗卡氏区便会发挥作用,前者通过感官和中枢神经来分析、处理复杂的信息,而后者可以对复杂信息梳理出完整的语言表达逻辑。
于是,一句甚至一段具备逻辑的话语便从表达者的口中叙述出来,并同时赋予不同的情感变化。尽管在我们看来或快速、或缓慢的语言表达并不出奇,但那是因为我们积蓄了太多的字音基础,有着准确,且具备逻辑的发音意识。然而,语言障碍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口齿不清是他们表达时的典型表现,但发音意识的缺乏才是这个行为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发音意识的缺乏与口齿不清无疑是语言障碍的主要矛盾之一,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才能保证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得顺畅,让口齿不清变口齿伶俐。
第二个方面:气息、发音状态的不稳定气息在语言表达中有什么作用?是催动发音有序排列的号角,还是促使口齿清楚的加速器?从总体来看,气息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当气流从呼吸器官(如肺部)离开,并且一路向上的时候,发音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喉头和声带决定了声音的上下限,而声腔又借助调音区让声音有了声调的起伏和变化。
但想要让说话变得清楚,首先就要保证气息的稳定。普通人自然是无需担心这种事的,因为他们的气息足够稳定,只需要在那一直说说说就好,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说得太多嗓子有些疼。然而语言障碍者不同,他们的气息稳定度很差,即便脑子里面有某个音的确切形状,可一张嘴就变了样子。
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天津中心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小唐今年四岁半,但语言能力还不及两岁的弟弟,只要一开口,就是叽里咕噜地说不清楚,而且目前也仅仅掌握了部分单音字。虽然勉强能喊清楚“ba”、“ma”,但更上一层的同声母字那是一个都不会,更不要说其他的声韵母了。
气息、发音状态的不稳定,让孩子想说话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又开始影响孩子的性格,让孩子一天天变得自卑。
第三个方面:发音器官之间配合错误人体的发音器官根据其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吐字器官和共鸣器官四种。语言学家认为,这四个方面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具备社会功能的独特系统,一旦它们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人类本身的发音行为和发音动作。
四个方面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莫过于发声器官,如唇、齿、舌、腭等比较典型的发音部位。一般来说,导致发声器官出现问题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生理因素,比如腭裂、舌系带这样的器质性问题,另一类则是后天因素,比如方言使用过多、多语言交流过多而形成的错误发音和错误习惯。
发音器官之间配合失误,会直接影响到构音行为的正常,比如“开门”变成“抬门”就是典型的/k//t/发音混淆。除此之外,NL不分,平翘舌不分也是如此。由于发音器官本身的配合出现问题,发音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发音互相串联,让人听不懂、说不清的现象。
发音意识、气息、发音器官不是单独的某一方面,而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整体,一个方面存在问题,自然而然也会影响到其他的方面。这种影响,会随儿童或成人的变化而变化,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心理以及正常的生活。因此,语言问题一旦出现,及时矫正是唯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