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陈文革 什邡市双盛小学
全民健身,关乎人民
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而这一国家战略目标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健身体育,体育强国”的具体化就是要落实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要做到抓紧抓实,要丰富有效,长期坚持。
近几年,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了起来,表面看如火如荼。然而,细细研究调查,也存在许多问题。现结合我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和大课间开展的情况,梳理出问题如下:
第一、学校重视不够,大课间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尤其是农村基层学校,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也无其他的活动项目,教师学生都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管理松散,理解与认识不到位,抓而不力。
第二、活动设计不力。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没有种类与形式的变化,天天年年重复机械的程式化运动,学生觉得枯燥,日久生厌。活动安排不够科学合理,无自己的特色项目。于是,学生消极应付,有名无实。
第三、训练不到位。由于对新学期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有限,更新不快,质量不高,以至于挫伤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难以调动起来。
第四、坚持不到底。有时一个新项目训练不到几个星期就停止,或者有领导抓就能坚持,领导不问就松懈。
那么,问题有了,如何改呢?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集体出操的队列队形要求加强精气神训练、广播操的整齐划一、武术操的刚劲有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可以进行恰当的学科整合。通过大课间这个载体,利用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实现校风、学风、班风的根本性好转。因为大课间活动是一所学校的“名片”。通过这项活动我们不仅能看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效,还能看到学校的管理状况。把大课间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课间操变成一节大课间活动课,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为领导的更换或者喜好而随意改动、取消。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形式多样
在阳光体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班会课向全体学生进行动员,要求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意识。活动期间,各年级逐次开展乒乓球赛、篮球赛、耐力跑、折返跑等集趣味与锻炼为一体的课外体育活动。集体活动有序出队、广播体操、自主练习、有序回归。自主练习有篮球、足球、武术、乒乓球、跳绳、滚铁环、拔河等。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应营造宽松、和谐及充满活力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与交流合作的平台。
三、实行班主任负责制、体育教师巡导负责制
和广播操时代一样,大课间活动能顺利开展,班主任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个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在班级中有很高的威信和说服力。因此,班主任要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大课间锻炼的兴趣。要安排班干部点名,对不参加活动,或者活动不认真、违纪的学生,要从思想上给予引导、教育和激励,学校将该项活动纳入班级考核。体育教师可以说是大课间教材的编写者,编导者,要统揽大局。从内容的选定,到采取什么形式,负责跟各级组长、班主任沟通,联系和协调。负责安排各班级的活动场所,负责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应有创新精神,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师资情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要有新颖和艺术感。体育教师也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
四、因地制宜,从实效出发,形成特色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受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要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项目,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实际及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调整。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多,场地少,如何合理组织好活动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大课间活动内容选择要尽量控制在小场地,如:跳绳、跳皮筋、跳跳球、小游戏、立定跳远等。还有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按兴趣分组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等,按照各活动小组所选活动项目的实际情况,班主任也要参与其中和体育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组织与管理。另外要用软件弥补硬件的不足。场地有限我们就通过精心地组织和合理地安排,设计适合小场地的活动,力争在有限范围内开展无限的大课间活动。器材不足我们就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老师和学生自制活动器材,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充实大课间活动内容。
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今后还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关注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就能很好地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使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丰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