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整理于网络。
来源:知乎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那么我的儿子们也许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学、自然史、军舰建造、航海术、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以便给他们的孩子们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艺和陶瓷的权利。”—— 约翰·亚当斯
丑话说前面:你家不是厅级以上高官就别念了,从知识变现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官僚子女最具优势,因为项目审批权在他们手上。
朋友里某个地产开发商的子女也是学建筑的,在国外本硕读了五年,觉得浪费生命,肠子都悔青了。
刚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常听同学谈起我们系某位开着宝马的老师,说他跟在某县很有关系,县城里很多建筑都是他设计的,赚了很多钱。
这是一个很三俗的开头,但是把其中的人物、地点和车牌换一换,这样的事情似乎很常见。
下面我来谈谈为什么不建议工薪阶层子女读建筑学。
1
建筑设计说到底也是一个产品,是产品就要有销售对象,在我国建筑设计的直接销售对象则是政府和企业。
这就意味着,这个产品跟大众消费品是完全不同的,你讨好的不是大众,而是少数掌握权力和资本的人士。
所以建筑设计这个产品,核心不是如何设计,而是谁会买账。
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独立运营和承接设计似乎是多数学子和从业者的理想,而让公司能否活下去的关键就是要有项目。
毫无疑问,跟权力和资本亲近的人更容易拿到项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行业上升期间有着大量的设计需求,这使得不仅使得原本既得利益群体有着前所未有的收入,也让业务能力出众的普通人也被吸纳进这个利益群体。
在我国,这种时期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建设,第二次是房地产黄金十年。
在第一次中,很多家世普通的年轻人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或者通过专项培训,成为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
各省相当多的权威或者大师(不仅是设计作品评价权威,也是设计标准的制定者),其中相当多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都有参与过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或者各省重点建筑工程。
这批前辈即为共和国作出了贡献,但也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利益集团。
第二次则是我们熟悉的房地产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受益的不仅仅有传统利益集团和其子嗣,还吸纳了相当多的优秀年轻设计师。
我们熟知多数国内知名建筑事务所都是在这十年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当然这是上升期的情况,当行业衰退或者饱和后,虽然会有竞争和设计水平的升级,但是对于给新入行业的人来说,单单凭借设计能力出众被吸纳进这个阶层是很难的,受到冲击最大的往往也是普通从业者,为了降低成本,降薪甚至欠薪都是在过去几年中发生。
建筑行业萧条受损最大的其实是普通人,并不会带来真正意义的洗牌。
在2010年之后成立的知名事务所,主创或合伙人往往都有着留洋背景和一定的官商关系。所以说目前该行业对于大众来说,基本上关闭了上升通道。
这个结果似乎很让人失望,但是回顾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去亲近权力和资本这是常态,或者自身就是权力和资本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期望通过自己特殊技艺去征服某位金主,这在历史上当然也有,但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
从古典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的转折点中有两个作品,一个是英国的水晶宫,另一个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先谈谈的水晶宫的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首先他出生于农庄主家庭(就是今天的地方小土豪),德文郡公爵的园艺师,后成为主人的家务总管,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某市长的秘书。
约瑟夫·帕克斯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本人还是阿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和丈夫)的挚友,相当于今天能和中央领导谈笑风生。
再谈谈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虽然父亲是军队文职,后来他母亲作为一个寡妇独自养育他,但是也经营着煤栈,相当于一个企业主。
古斯塔夫·埃菲尔(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12岁进入本地的一所皇家中学学习,20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培养工程师的巴黎中央工艺制造学院(按照十九世纪可怕的文盲率,可想而知能读到大学是什么阶层了),毕业后,埃菲尔经朋友介绍进入西部铁路局研究室任工程师。
他的著名作品除了艾尔菲尔铁塔,主要是桥梁。
综合上述两个例子,可以发现:首先,两位都是掌握了领先于当时的具有革命性的工程应用能力,并且本职都不是建筑师。
其次,他们都属于社会上流阶层,家庭出身并不是一般百姓。
放到今天也是如此,即使建筑行业发生变革,也是所谓建筑设计的外行带来的,而且变革的领导者本身往往也有着特殊的社会关系。
在多数行业变革往往是新人晋升的机会,而在建筑设计领域则与建筑设计者无关。
比如今日政府在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但是推动这个计划的参与者,除了政府,往往是地产商和建材企业。这是一个十万亿的新兴市场,但是似乎在建筑设计圈的领域中似乎没人谈起。
有人会说,哪行都是有关系好做生意,有些人没关系没路子不还是奋斗出来了吗?
下面我来解释这个问题:
1.对于技术型领域,往往有着明确的技术指标,存在只有你的技术能做,别人没能力去做的情况。有着技术性竞争。
2.对于专业性领域,比如律师,金融,券商等行业,在职者有着大量时间和机会和客户直接进行联系和沟通,从而进行人力资源积累。
这是为什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通家庭的优秀人群多数是在工程,法律,医学和金融等领域实现阶级晋升。
而建筑设计领域的特点则是:
1.设计方面没有明显的技术性优势,技术优势往往在建筑工程领域。同时越是远离一线城市,所谓设计美感或者审美,权重所占比越小。
2.设计人员被绑架在设计公司内,面对计算机从事绘图工作,只有少数人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多数情况下客户资源牢牢被公司老板把控。
正因为积累客户或者与目标人群打交道的时间和渠道被极大的限制和剥夺,所以在工作多年后,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员,很难有独立执业的能力,最终和公司企业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群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非常常见)。
而老板牢牢把握住客户资源,防着员工也是正常的操作,是你,你也会这么做。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里有人做business development,就是专门拉项目的人,他不必懂画图,但是他的收益往往是远高于一般建筑从业者,而且劳动强度也远远低于建筑设计人员。
必须承认的一点,忽略公司的综合设计能力,设计院虽然也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现象,对于在职人员的晋升前景和资源积累而言,是要优越于所谓的私营的知名事务所。(资本主义是真正吃人,同时导致人的异化)
另外,设计能力和学术资历越优秀的人越早在职场触碰到这个阶级天花板。
每年从世界级顶尖高校,毕业的人多的去了(相对整个群体而言还是少数中的少数),有的人还是本硕都在英美读的。
如果不是官僚或者建筑背景,那以后的从事职业建筑师,路子基本上就是在Foster,KPF,Aecom这样的顶级大公司,撑死混到中层。
而且收入不高,在美国英国的工资,甚至都不如C9计算机毕业去国内阿里巴巴这样的IT企业。这可以说对于没有背景的人,这是未来最好的情况。
如果你健康出现问题,你也会被毫不犹豫的被开除,就是这么残酷。
所以对经历过建筑学教育,并且毫无相关背景的人来说,进入资源型公司(比如开发商)的优势要远远大于进入设计型公司。
这一点从毕业生就业趋势中也已经一目了然,单就凭借薪资优势,设计公司对于优秀的毕业生很难再有吸引力,大家用脚投票进入的地产领域。
还有一批设计能力强的,则进入了室内设计领域,甚至建筑留学辅导,他们服务对象从大企业和大政府变为了个人。
再者目前建筑教育或者理论存在的种种玄幻问题,似乎隐约是在通过打太极来维持顶层利益集团的话语权,这种现象不仅是中国有,即使在发达国家,建筑圈、时尚圈、艺术圈的话语权都是权贵阶层的特权。
我国历史上,不论是明清的样式雷家族,还是近现代的梁思成和贝聿铭,这些人都是名门望族,他们的家世越是牛逼,普通人越没希望。
同时在八十年代,梁在清华还是反面教材,到今天的类似于完人的地位,就要明白梁的声望受益的不是梁,而是梁思成的学生们,以及那些徒子徒孙的子女。
梁同志要是知道了,估计棺材板是要盖不住了。
在攻读建筑之前我主要是混计算机圈,跟搞高科技的人玩的很近,其实现在也是。
我的好友中既有在NVIDIA,INTEL, MICROSOFT等大企业混的,也有年纪轻轻多次创业,拿了好几轮投资的优秀创业者,给我的感觉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而蓝而胜于蓝,大家讨论是如何用具体的技术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然后考虑这个能不能拉到投资。
当然科研系统和科技圈也是不阳春白雪,里面的破事也挺多,但是论比烂还是比不过某圈。
建筑圈呢?讨论一个事,最后很容易变成了论资排辈,其实拿资历或者学校招牌去压人挺没意思的,其实我也干过,但是某些老四校的同志们,你不提我何必要拿更牛逼的招牌压你呢?
还有一些在海外读书的,也喜欢拿某个权威或者自己那个看起来还前列的学校去压别人。某个意见领袖或者大V一来,就给这个话题盖棺定论了,一群小粉丝拍手称快,不愧是某某就是厉害。
何必呢?圈子就这么小,从A校B校RIBA系统或者美国TOP5毕业,把自己吹得再牛逼,哪个不是靠着抱资本和权力爸爸的大腿上位?
你要知道,上电视登报纸都是可以花钱买的,都是拿钱通过媒体炒作的。
包括那些双年展,没有关系,想要参与,后面的种种套路花样,那就多的去了。
不要被表面的包装迷惑了。你有好爸爸,海外名校硕士毕业,搞个省百人,能耐大的搞个千人的头衔,运做起来接接项目,只要脸皮够厚,再过几十年那就是“大师”或者“先锋”。
如今一些三十岁出头,就能独立承接和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青年建筑师,绝对不仅仅是他资历和设计能力好。你要想想,他背后是什么。
那么建筑学是不是一无是处?
不是,换个角度去看,如果是一个家庭优越的人,或者权贵去读建筑学,对于陶冶情操,增加文艺细菌,设计一些牛逼的建筑给我们涨涨见识,对我们屁民有些同理心和人文关怀,那真是太好了。
那群人中相当一部分真的很温和,待人很nice,特别可爱,从作为朋友的角度来看,真的很棒。
那群孩子,读建筑学,就跟读文学,历史,或者考古等专业一样,就是当做提升个人修养,而非当做谋生工具。
有人会质疑,你现在这么一个劲的劝退,黑建筑圈,就是因为你从这个行业里出来了。
那我来跟各位算一个账:
如果一个人图安逸,没有什么大志向,就是想过一过小日子,按照如今建筑学极高的学习成本和建筑设计行业极大的工作强度,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多数行业似乎都比建筑设计要强。
如果一个人想奋斗,想赚大钱,那更不要学建筑学了。即使从本科和研究生,您都是全球TOP2毕业的,您的收入依然远低于金融和科技专业(软件/硬件)。
如果一个人想有艺术追求,觉得自己很有文艺天赋,赚钱什么的无所谓。
那为什么不选择舞台设计、影视美术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或者干脆读艺术得了,公共艺术这块火的不得了。让你纵情的天马行空,挥洒想象力。
如果没有权力和资本为你背书(或者有资源的人带你玩,你陪公子哥,他吃肉你喝汤,这得看运气,同时他看得上你,说明你能力也够强了,但你愿意不愿意弯下腰?),以当下的市场环境,一个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当资本的人力消耗品,而且成长空间很有限。
现如今男女都怕入错行,前些年和某省的物流业大佬去我们厂里参观,他就跟我说有的人眼光好,行业潜力大,事业越做越大,有的人眼光不好,行业下滑,事业就越做越小。
他就是从一辆货车做起,企业做到某省前三。
哥们,就是卖身,咱们也得卖个好价钱不是?算算时薪值不值。
同时,高成本(时间和金钱)的学习和高强度的工作,所导致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的熬夜或通宵。
20岁的时候你觉得没什么,你25岁和30岁的时候,你身体会告诉你,你不行了。不仅仅是带来各种职业病,比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而且这种生活方式,甚至还会有重大疾病和猝死的隐患。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肯定也有不足的,必然有主观的一面,你们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