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文化,当我看到这个词时就立刻对它产生了兴趣。
它应该和“园所文化”是共通的,班级作为幼儿园的个体、班级文化建设也成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
所以,幼儿老师们,可别忽略了“班级文化”啊。如何创建幼儿班级文化呢?今天,本文分享一位优秀幼师的几点见解,希望对幼儿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对儿童的情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形成积极和主动的行为;
它也能吸引儿童去探索、思考,参与实践,启动智慧之门。
老师们应非常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下功夫,让孩子与环境互动。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墙壁的布置坚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
二、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形成独特班级文化的灵魂所在。
在一个物质多样化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在精神上也会丰富多彩的。孩子们会与环境对话,会有很多的游戏语言应运而生。
比如,在环创在“淘宝吧”就有买有卖,有钱币货品交易。孩子们在你来我往、你问我答中,形成了诸如等待、谦让、谈判等很多好品质。
孩子的社会化成长在这里体现,这正是幼儿园的社会职能所在。
三、班级文化的动力来自对幼儿的常规培养
1、兴趣为先导
在教育活动中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真正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以此带动他们注意力的坚持和对学习规则的遵守。
2、一日生活辨琴声
正像部队的各种号声一样,老师通过弹奏几首幼儿喜欢的歌曲,分别提醒幼儿一日生活的时间进程,逐步强化常规,形成规律的活动。
如用《小手跳舞》提醒幼儿活动前迅速回到座位;弹《蝴蝶找花》提醒幼儿去喝水、小便;《洗洗小手讲卫生》是洗手;《摇啊摇》是短暂休息,等等。
将近一年的时间,孩子们都成了“训练有素”的小士兵,无论在做着什么,只要听到琴声就会立即去做相应的事情,有效地缓解了老师反复叮咛、不停催促的局面,能够轻轻松松地带领幼儿步入一日活动的下一环节。
3、分组比赛
孩子们期待被认可,那老师们也绝不吝啬。
基于到了中、大班的竞争意识已经有所发展,可把分组比赛定为幼儿约束自我行为、学习他人的一种形式。
可在班中设置“红旗展示台”。日常活动时的纪律情况、吃饭前的安静状况、团结友爱等互助表现等等,都会以得到“红旗”为标准。最先得到十面红旗的组,就能获得老师奖励。
最初,孩子们是为了奖励而好好表现,后来渐渐地懂得了老师的用意,慢慢有了常规意识,自控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4、“名片”制度
如中班的幼儿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尝试为孩子建立了两张名片(选用孩子的头像照片,下方注上名字,再用塑封机封好)。并有效地引导孩子使用名片,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 早上入园,孩子会在班级门口的小桶里拿出自己的第一张名片,放进自己的盒子里,表示已经来园。
✿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会在教室里的小桶里拿出自己的第二张名片,放进所要进入的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3-6人的名片放置盒,作为人数限制,名片放满了,就不能再进入,需另选区域。离开的时候还要把名片放回原处。
这项制度,使班级区域活动开展地井然有序,还培养了幼儿的“签到”意识。
作为幼儿教师的你,有收获吗?欢迎分享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整理编辑,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