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跟同学约出去玩就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聊天,
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现在出去聚会,全都是抱着手机,
见面后先合影再P图发朋友圈,
好让人家知道,今天的我长这样,
我的朋友很多,社交活动丰富多彩。
上菜了先拍照,发朋友圈先吃,
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好吃。
发出去隔一会儿就要打开看看有没有人点赞,有没有人评论,
然后再面带微笑逐一回复......
聚会不知不觉就这样结束了,再拍个照发个朋友圈: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哦~”
或许是有些强迫症,
看到APP上的小数字,朋友圈的小红点,
就忍不住想要消灭,
就像被抓破皮之后结的痂,一定要将它抠下来才舒坦,
而自己的情绪也会随着圈里的每个人的分享而跑偏。
其实分享欲本身不是什么坏事,
因为分享欲就是一种热情和爱,
可分享欲的重点在于回应,
所以我们每次发朋友圈都很期待别人的关注。
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
我们的热情和感情就会被消耗,继而感到失望。
为什么我最好的朋友总是给别人点赞却很少给我点赞?
为什么我发信息不回,却在朋友圈看到他和别人互动?
为什么领导这么关注我的竞争对手,总评论他的朋友圈?
当这一系列的猜忌,自我脑补发生之后,
你可能会停止自己的分享欲,
最后的结果就是与人渐行渐远,
因为害怕失望。
我觉得关闭朋友圈的意义就在于朋友圈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朋友圈,夹杂着陌生人、卖货的、众筹的、
集赞的、投票的......
只有一小部分是亲友、同事、还有个把真朋友。
朋友圈总结不过是:
自拍美食宝妈晒娃秀方向盘,
鸡汤养生生日度假投票点赞。
横批:各种代购。
完了你发个朋友圈还得分组,边思索着谁能看谁不能看,又考虑着希望谁看不希望谁看。
不妨试着从这些低效社交或者说无效社交中抽离出来,
多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
关闭朋友圈,
朋友并不会消失不见。
我不想知道别人今天做了指甲染了头发,别人的老公过节的时候发了大红包,别人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
也不想知道同事换对象了,吵架了,或者离婚了;
更不想知道今天又有什么特价活动,不买要后悔了......
这一切我都不想知道,不想关心。
其实人的悲喜并不相同,别人的喜怒哀乐,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无法快乐着你的快乐,难过着你的难过。
我连自己都顾不过来,不可能人人的生活都要参与。
生活不是在朋友圈,而是在圈子外面。
也许有天我会以更好的心态看待朋友圈,
重新打开之后,
却发现只剩下广告,
毕竟所有的社交软件的尽头都是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