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运动员出身的家长,居然阻止孩子搞运动!?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运动伤害很可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前几天遇到了朋友小A,我们两家的孩子几年前同在一所冰场里学滑冰,所以我顺口一问:“你家孩子还在继续滑冰吗?练到几级了?”小A说:“早就不学了,我现在走佛系路线,只给他们每人留了两个运动项目,游泳和体操,而且训练次数也不多,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强身健体就行。”
小A的这个态度让我很惊讶,要知道她之前一直是“运动鸡娃”的坚定支持者,给两个孩子报了很多运动类的课外班。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小A的心态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
原来,因为经常带孩子辗转各大运动项目和运动场馆,小A认识了好几位美国老白爸妈,他们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小A——运动虽好,但过量鸡娃“有害无益”。
美国运动员出身的家长 居然阻止孩子搞运动!?第一位劝告小A不要过分“鸡”体育的,是白人爸爸Bruce,他是一位专业摔跤运动员,在州一级的比赛里拿到过很好的名次。
而取得好成绩的代价,是浑身上下全是伤病——他的肌肉拉伤过,腿骨骨折过。年轻的时候还好,如今才40出头,就开始这儿痛那儿痛……
小A问Bruce:“你比赛得名次对申请好大学有好处吗?”
Bruce说:“我本来成绩就不错,后来申上了一所挺好的州立大学。可是和我成绩差不多的那些同学,没有体育特长的,也都上了差不多的学校……所以,对我来说,体育竞赛的成绩并没有给申请大学带来任何好处。”
小A认识的第二位运动员出身的家长,是美国白人妈妈Amy,她从小参加游泳队,也是在州一级的比赛里拿过大大小小不少奖牌,如今生了两个女儿,都在学游泳。
有趣的是,尽管女儿们的游泳教练没事儿就去找Amy谈话,让她把孩子从“竞赛预备班”转到“竞赛班”去,但每次都被Amy坚定地拒绝了。
小A很奇怪,就去问Amy:“孩子既然有天分,你为什么要阻止她们打比赛啊?”
Amy斩钉截铁地说:“我自己就是游泳运动员,当然知道孩子们有天赋,问题是,我让女儿游泳,唯一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如果去打比赛,那么训练的频率就要从每周两次每次半小时,变成每周5到6次,每次1到2个小时……过度运动会损害孩子的身体,这就和参与运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原来,Amy经过长期的超负荷训练,如今也是一身伤病,40来岁的妈妈,每逢天气变化就会腰酸背痛,严重时甚至站都站不起来,她说: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为了几块奖牌,就过这种没有质量的中年生活。
小A说自己当时都听傻了,原来,即便是对身体损伤最小的游泳,过度训练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那么那些风险更大的体育运动,又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呢?
过度运动有害 危险运动更要加倍当心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运动伤害很可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而且,最危险的运动,其实不是伤筋动骨,是损害孩子的大脑和脊椎,甚至还会威胁孩子的生命。
我有个舅舅,小时候特别喜欢踢足球,踢球时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就是用头去顶球,因为动作很酷,还收获了一大票迷弟迷妹。
可是,我舅舅在40多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就是在站起来的时候,身体会严重地摇晃一下,半天才能勉强保持住平衡。又过了一段日子,他甚至连正常走路都感觉吃力了。
去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因为年轻的时候经常顶球,他的大脑受到了损伤,保持平衡的区域出了问题。越是年纪大,后遗症就越明显。最后,舅舅只好接受了一场手术,才算改善了症状。
下面,我就简单列举几项可能给孩子脑部造成损伤的运动——
足球波士顿儿童医院急诊室的最新统计发现,导致最多儿童运动损伤的运动是足球。当然,这和足球运动的普及率有较大的关系。
研究人员希拉里·莱维·弗里德曼(Hilary Levey Friedman)表示:下肢受伤(撕裂和破损)在足球运动中非常常见,一些伤情会导致多次手术并需要很长的康复期。(资料来源见文末①)
足球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伤害是头部受伤。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参加足球运动的年轻人的大脑,他们发现这些孩子负责记忆和高级认知的大脑区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事实上这些年轻人从未经历过脑震荡,他们只是经常会在比赛中用头顶球。
《大西洋杂志》在一篇名为《美国过度竞争的青少年足球产业的弊端》中提到,1990年至2014年期间,足球运动员的年受伤率上升了111.4%;在同一时期,脑震荡和其他“闭合性头部损伤”的年受伤率(当头部被击中但没有穿透头骨)上升了将近16倍!(资料来源见文末②)
篮球在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中(该研究发表在《儿科》杂志上),篮球是仅次于足球的容易引发儿童伤害事故的运动(尽管伤害数字从1997年以来已经开始下降)。
篮球最常引发的损伤包括扭伤、骨折和撕裂伤。
按理说打球受点扭伤擦伤不算什么,但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尽管在研究的10年评估期中,受伤的人数是在逐渐下降的,但脑部创伤的数量却增加了70%。
一般来说,大一些的孩子容易下肢受伤,而年龄小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脑部创伤。
所以不少医学专家都建议,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参与篮球运动,最好等他们足够高大了,不容易被球砸到脑袋再开始训练,才好。(资料来源见文末②)
橄榄球橄榄球运动员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脑震荡。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维克森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橄榄球运动员的遭受头部创伤的情况和大学生运动员相似——在仅仅4场比赛和9次训练中,一个运动员就会遭受107次明显的头部撞击。
尽管在高中运动员中,由钝击或者碰撞造成的突然死亡很少见,但在之前遭受过脑震荡的橄榄球运动员中,猝死症状却最为常见。(资料来源见文末③)
冰球《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PLOS ONE,全世界文章刊载量最多的科学期刊)上曾发表一篇针对5至19岁孩子的运动伤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将孩子送入急诊室的1.3万例脑部创伤病例中,冰球的“贡献”高达一半。
冰球容易导致脑部受伤的一大原因,是在某些比赛的规则中允许“冲撞”(checking)。
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11岁的孩子如果参加“允许冲撞”的冰球联盟的比赛,那么他罹患脑振荡和严重伤害的概率,将是参加“不允许冲撞”的比赛的三倍。(资料来源见文末④)
体操从鞍马、高低杠和平衡木上摔下来,会导致严重损伤。
看到这里,很难不想起我们的体操运动员桑兰。
不过,桑兰的事件只是个例,在体操运动中,持续的磨损和撕裂伤更加普遍。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弗里德曼(Friedman)医生说:“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往往过度使用脊柱部位,这会导致脊柱受伤,例如应力性骨折。”
脊椎损伤在女孩中更为普遍,占受伤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很多脊柱受伤者都需要手术干预和长达几个月的康复期。(资料来源见文末②)
棒球棒球运动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运动”之一——除非,运动员被球击中的部位是头部和胸部。
2012年,印第安纳8岁的男孩Dylan,在一场全明星比赛的训练中被球击中,之后他被火速送到医院,但是仍然没能醒过来。
当时男孩的爸爸就在现场观看比赛,他告诉来采访的记者:“当时Dylan在一垒,他们朝他扔了一个球,而他根本没有看到。从我这个角度看,那个球似乎击中了他脖子的一侧,然后他直接就扑倒在了地上……”
医院的记录中写着:Dylan死于“钝器伤引起的并发症”。
在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一次比赛中,辛辛那提红人队的投手阿罗鲁迪斯·查普曼被皇家队捕手萨尔瓦多·佩雷斯击出的强袭球直接“爆头”,结果当场晕厥,被直接送往医院。
后来,查普曼在自己的ins中上传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的头被缝得像是一颗棒球。由于头部多处骨折,他接受了颅骨手术,植入了钛合金骨板。
查普曼的脑袋之所以被伤成那样,是因为,佩雷斯当时投出的球速高达160公里。
我们到底该怎样让孩子运动?每次写运动损伤的文章,总有人跑来批评我,他们会说:“中国的孩子的运动量已经很少了,你再这样写,不是更给了家长们不让孩子运动的理由了么?”
运动肯定是好东西,但是任何东西,就算再好,如果过度,一样会造成损害。就好比,糖分是你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低血糖会造成眩晕无力,但血糖太高了,人也一样会生病。
而我们做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好东西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得刚刚好,让孩子能从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所以,我特别反对一些家长盲目地叫唤:“坚持!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坚持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前几天看一个讲运动科学的TED演讲,里面说到:漫长的历史中,美国人拼了老命地科学训练了十几年,却只有17个人在马拉松比赛里跑进了2小时10分钟;而肯尼亚的卡伦金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就有32个人跑到了这个成绩……原因没有别的,就是进化造成身体结构的差别;
最伟大的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能游那么快是因为他的腿超人得短,上身超人得长,手脚超人得大……
作为普通人,我们当然应该坚持锻炼,但不应该坚持想着“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
最后来讲讲自己对“鸡”运动的几点建议:
1、多多观察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天赋加努力才能成功,光努力没天赋,没用;
2、科学地鸡体育,不要过量,不要以得奖为目的,要以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底线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健康;
3、选择安全性较高的体育项目;
4、护住头、护住头、护住头。
▼文章资料来源:
①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363546513490644
②https://schoolleadership20.com/forum/topics/the-downsides-of-america-s-hyper-competitive-youth-soccer-industr?xg_source=activity
③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10979/
④https://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27748445?storyId=127748445
本文由郑州幼儿园指南转载自爸爸真棒,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