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国民党多猖狂?这样说吧,他们随便几个人,乘坐一辆军用越野车,带着一门迫击炮,都敢追击东北民主联军。
按照杜聿明的回忆录所说,那时候的白崇禧非常兴奋,指挥国民党部队攻打长春。
可是杜聿明却说,蒋介石不让追击要求停战,因为长春有六千苏联红军的便衣队,说白了就是苏联想要调停中国内战。
除了苏联方面之外,美国的马歇尔也在积极斡旋,推动国共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白崇禧勃然大怒,他要求国民党的精锐美械师立刻进攻长春,无论出了任何事情,他会承担所有责任。
到了5月22日那天,林彪率领部队撤出了长春,往哈尔滨方向转移,毕竟现在实力尚且弱小,尚无实力同国民党美械师一决高下。
这里笔者要解释清楚:如果松花江是直的,那林彪应该在江南边,而白崇禧在江北面;可松花江是弯的,实际上林彪在江北面,白崇禧在江南边。双方隔江对峙。(希望各位读者,就这一地理问题,莫要做无谓的争论)
此时的白崇禧,如果指挥国民党部队继续北进,林彪所面对的局势,必定是岌岌可危。
而且在6月1日那天,林彪的确要放弃哈尔滨,请示中央之后获得批准。
*让林彪做长期打算,放弃哈尔滨等大城市之后,去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建立根据地继续斗争。
可是国民党部队,并没有进攻哈尔滨,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国共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
林彪借此机会,部队得到了休整,随即积极扩编,准备接下来更大规模的战斗。
白崇禧对此非常的恼火,他想指挥军队继续进攻,还想在东北开展“广西模式”也就是说,把他们新桂系经营广西那一套,搬运到东北这边。
白崇禧倒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因为蒋介石要调他回南京,回去担任国防部长……
其实蒋介石的想法很简单,东北要做他们蒋家派系的东北,而不是新桂系的东北。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最大的对手就是新桂系,如果白崇禧在东北打造出第二个新桂系的话,那他蒋介石以后肯定坐卧不宁。
白崇禧晚年,每当谈起此事都会火冒三丈,例如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若长驱北进,直下东北,消灭林彪,而后抽兵入关内,则对于整个大局或稍可改观遥。”
按照白崇禧的设想,万万不能让解放军在东北做大,因为当年清军入关、日寇侵略中国、走的就是这条路,东北如果丢失,华北必将不保。
其实笔者个人来看,白崇禧的作战方针过于理想化,即使国民党不签署停战协议,即使孙立人和廖耀湘二人,率领部队继续追击林彪,历史也不会因此而改写。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彪即使退出哈尔滨,两边是千里纵深,完全可以深入农村和中小城市。
白崇禧离开东北,而关于国民党丢失东北一事,其实主要责任在陈诚的头上。
举例来说,林彪在东北积极扩充部队,将东三省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老兵,通通收编进入东北*军的作战序列。
(陈诚)
当时杜聿明就说,只要他们愿意,便可以短时间扩编三个兵团。
但是陈诚却将那些老兵通通遣散,此事气得杜聿明吐血,拍着桌子大骂陈诚误国。
新桂系的李宗仁,亲自去找陈诚,希望尽快收编东北的那些老兵,因为国民党如果不收编,共产党肯定会收编。
陈诚却表示,共产党收编那些老兵更好,他大笑着说:“刚好一网打尽……”
李宗仁被气得无奈叹气,他在回忆录里说,从那时候开始,就意识到东北要丢失。
事情的结果就是,林彪的东北*军,在白山黑土当中发展壮大,部队越打人越多。
白崇禧离开东北之后,杜聿明根本就不是林彪的对手,被打得丢盔弃甲。
杜聿明因为生病,所以无法再指挥作战。而陈诚去往东北,挂帅出征去战林彪,他属于是奉命前去救火。
剩下的历史估计大家都已经猜到了,林彪指挥部队连战连捷,打得陈诚溃不成军。
国民党的陈诚,在东北只能固守大城市,完全放弃了农村,局面变得对林彪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