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初,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当两国代表谈到受美方禁令限制,无法回到中国的钱学森时,中方代表提出,希望美方允许其回国。
美国代表、时任副国务卿的约翰逊对此表示: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想要回到中国;因此,美国政府不能强迫。
钱学森
美方这个说辞并非第一次出现。在此之前,每当他们以此为由,回应中方要求时,中国代表往往只能接受;而这一次,王炳南代表拿出了一封信,给约翰逊等人进行展示。
当美国代表们看到这封信后,纷纷惊讶不已。不久之后,美国政府正式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阔别中国多年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这片土地。
那么,这封由钱学森亲笔书写的信件,到底说了些什么?它又是如何跨越重重阻碍,从美国辗转来到中方人员手中的呢?
在美国学有所成 想回国遇到阻碍在写出这封密信之前,钱学森已经在美国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甚至一度失去自由。
1935年9月,20名使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前往美国留学的公费生登上了杰克逊总统号轮船,从上海前往西雅图。而24岁的钱学森,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出发前往美国前,他在清华大学导师、空气动力学教授王士倬的指导下,先后在南京的航空工厂和南昌的航空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以决定留美时的学习方向。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王士倬,建议这位年轻人也去自己当年的母校,进修空气动力学。
抵达大洋彼岸的美国后,钱学森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不仅如此,他还决定更进一步,从美国东北前往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去求见大名鼎鼎的冯·卡门教授。
冯·卡门是世界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权威,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钱学森向其征询了自己学业方面的建议,冯·卡门表示钱可以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于是,这年秋天,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成为了冯·卡门的学生。接下来的几年里,勤奋努力的钱学森表现出色,于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1943年秋天开始,他担任加州理工学院的副教授。后来,钱学森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
从左至右: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就在钱学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步步走向巅峰时,世界的另一边,中华大地正发生着巨变。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个东方古国进入了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后,*、周总理等党和国家*,纷纷号召那些旅居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此时的钱学森,也萌生了回国的想法。
事实上,这些年里,身在美国的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动向。一直没有加入美国籍的钱学森,总觉得中国才是自己的根。
进入1950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钱学森早年曾经和*的特使有过接触,并参加过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不久后,美方出于安全考虑,开始禁止钱学森参与机密工作。
看到自己的研究受到影响,钱学森回国的意愿进一步加强。很快,他告知任职的加州理工学院,自己想回中国探亲。
没想到的是,当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得知此事后,认为钱学森接触过很多美军机密工作,不宜在此时回中国。
不仅如此,联邦调查局发出指控,认定钱学森在提交文件时涉嫌作伪证。1950年8月30日,美国司法部将钱学森拘押在特米诺岛监狱。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努力下,钱学森很快被取保候审。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只能做一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教学工作。
写出密信 终于回国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钱学森觉得自己回国希望愈发渺茫时,一张报纸改变了他的命运。
1955年5月,在一张中文画报上,钱学森看到一则报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主持典礼,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
而在那份长长的观礼者名单上,钱学森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陈叔通。
这位陈先生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好友,两人交情甚笃。于是,钱学森心生一计,决定给这位父亲的老友写一封信,说明自己的处境,并希望新中国方面协助自己回国。
这年6月15日,钱学森先写好一份草稿,再将成品认真完成。由于钱学森并不知道陈叔通的通讯地址,便决定先将信寄给身在上海的父亲,再由其转交。
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此时的钱学森,依然处在联邦调查局的看管中。如果从美国直接寄出,会有很大的风险。
于是,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出了一个方法。信写好后,被装进了一个信封里。在信封上,由钱学森的妻子蒋英,模仿儿童的笔迹,写下了钱学森父亲在上海的地址。
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这封密信,夹在蒋英给其四妹蒋华的信里。蒋华住在欧洲的比利时,蒋英告诉妹妹,当她收到这封信后,从比利时再转寄到上海。
这一切都做好后,两人还面临着一个困难:怎么把信放进邮筒呢?要知道,当时的钱学森只要外出,往往就会有特工进行跟踪。
很快,钱学森想起,在一家大商场里,就设有邮筒。于是,这一天,夫妻二人一起前往那里,钱学森在商场门口徘徊,蒋英则走了进去。
特工看到钱学森在门口,自然也守在商场外不动。蒋英进入商场后,看到四下无人,便迅速将信件投入邮筒,成功避开了他人的注意。
就这样,这封密信成功寄到了比利时。蒋华收到后,又将其寄到上海。最终,陈叔通顺利拿到了。
在信里,钱学森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道:“(这五年里)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惟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