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小说,再看电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019年,藏族万玛才旦凭借短篇小说《气球》摘得著名杂志《花城》的文学奖。
随后,万玛才旦亲自将《气球》搬上大荧幕上,于2020年底播出。
万玛才旦的小说像一面镜子,用精炼的语言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展示出来,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信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电影《气球》小心翼翼地将藏族人民最禁忌的“性”暴露出来,对少数民族的“性观念”进行了反思。
“气球”比喻成“安全套”:隐藏着少数民族的性尴尬和性放纵在传统文化中,“性”一直都是保守、禁锢和压抑的存在。
即使在今天,思想进步的人都会谈“性”色变,而在相对落后的青藏高原上,“性”几乎就是不能言说的秘密。
谁说“性”谁就尴尬,谁听“性”谁就尴尬。
电影的名字“气球”其实就是比喻安全套,一个隐晦的表达就已经揭露了藏族人民对“性”的羞耻。
整部电影需要从2个小孩说起。
在电影的开头,在辽阔的草原上,一个老人,一群羊,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画面。
镜头拉远,这才看到在空中飘扬的2个形状奇怪的“气球”。朦胧的画面正是透过“气球”拍摄的。
导演在电影的开头就营造出朦胧感,其实是为了衬托出藏民对“性”的朦胧,人民无法清晰地表达“性”和爱的关联。
2个贪玩的小孩,偷走了达杰和卓嘎藏在房子里的唯二的安全套。2个小孩用口对着安全套,卖力地吹气,把安全套撑大如“气球”。
2个无知的小孩各自牵着“气球”在草原上走着。
达杰发现2个安全套消失后,骑着摩托车出去寻找,看到2个儿子牵着充满气的安全套,又愤怒又害羞。
达杰训斥了2个儿子之后,不由分说地戳破了2个安全套。2个小孩仿佛受到了委屈,愣在那里擦眼泪。
正在放羊的达杰父亲训斥达杰不应该戳破小孩子们的气球。
达杰解释这不是气球,不是小孩子玩的东西,却被老人反问这是什么东西。
达杰不知如何与老人解释,只好害羞地承认这就是气球。
这段场景就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性放纵和性尴尬的矛盾心理。
“安全套”在电影中意味着性的放纵,谁家藏有“安全套”就说明谁家的人有性生活,因此人人都对“安全套”讳莫如深。
“气球”在这里体现的是性的尴尬,不敢直呼“安全套”,却说“气球”,生怕被人知道自己的性生活。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写道:“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而电影中的达杰就在性放纵和性尴尬之间摇摆。
“转世轮回说”信仰对女性生育的压迫达杰和卓嘎一方面使用安全套进行性欲的放纵,不想因性而再诞生新生命,但一方面又深受“转世轮回说”的困扰。
达杰的父亲在放羊过程中,不幸坠崖身亡。
与此同时,卓嘎意外*了——“气球”破,安全套失效了。
达杰和卓嘎已经生了3个儿子,2人都没有了生育的*。
而达杰强烈的性*,将电影推向了深层次的现实——既要满足性*,又不想要孩子。
达杰原本也不想要这个孩子,但是他父亲刚刚过世,这个新生命就准备诞生了,逝去的老人和新生命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