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等级制度森严,其中宗室爵位共分为十二种等级。最高等级的是和硕亲王,第二等级的则是多罗郡王,之后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依次排列,构成了完善的清朝宗室爵位。其中亲王和郡王同属王爷贵胄,仅一字之差一个字,地位、待遇却截然不同,具体差距有多大呢?
清代王爷
追溯亲王、郡王的相关制度,最早可延续于西晋时期,并在明朝时期趋于完善,其中皇帝直系血亲可封亲王,其余旁系则封郡王,亲疏远近可见一般。清初建国时期,亲王获封皆以“军功卓越”著称。个别极为优秀的,还可获封“铁帽子王”,子孙享受“世袭罔替”爵位待遇。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礼亲王代善、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一家三代均是铁帽子王。其家族享受待遇共计10代15人,可谓真正的“世袭罔替”,
清朝王室贵胄
相比亲王,郡王的待遇就没那么高了,以清朝俸禄标准为例,清朝亲王每年可享俸银1万两(相当于现在的200万人民币左右),禄米1万斛。而郡王则为每年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其俸禄待遇一般与亲王都相差一倍。同时在清朝时为了避免爵位过多而产生混乱,在非战争年代,爵位传承逐代递减,亲王爵位传至下一代为郡王,郡王传至下一代为贝勒,以此类推。有效地避免了高等爵位的过度泛滥,大大减轻了财政支出。
清朝亲王
清朝建朝两百余年来,所产生的亲王、郡王可谓无数,但真正有影响力的王爷则屈指可数。在清朝共有六大亲王,分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礼亲王代善,皇太极时期的睿亲王多尔衮,顺治时期的安亲王岳东,康熙时期的康亲王杰书,雍正时期的遗怡亲王胤祥,咸丰至光绪时期的恭亲王奕。这些人都是当时朝中核心大臣,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极大,有些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相较亲王,郡王政治存在感不高,而且基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清朝趾高气昂王爷
在清朝郡王想成为亲王的难度有多大?因为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是马上安天下,因此只有立下赫赫战功并得到当朝皇帝赏识,才有机会晋级为亲王。毕竟亲王算是皇帝身边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有些甚至掌管着军事大权,因此亲王爵位不会随意册封,可见即便是高如郡王,想要成为亲王其难度也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