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讲到:汉哀帝驾崩,王太后雷霆手段罢黜董贤;王莽归来再为大司马,立平帝、去外戚、平冤案、建班底,朝堂一派新气象。
本文,先回顾一下王莽上台后一系列举措的深层意义。
针对外戚的行动:
逼*皇太后赵飞燕、哀帝皇后傅氏。
罢黜傅丁外戚;去傅太后、丁姬尊号。
掘陵迁葬傅太后——这事儿,儒生、平民、士大夫自发参与的有一万多人,傅老太婆多招人恨可见一斑。
遣红阳侯王立、平阿侯王仁就国。
这一些列举措,对王莽巩固权力、保证皇权交接过渡期的政治稳定极为重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宏观视角下的意义。
那就是:外戚出身的王莽,以其另一个身份——儒家代言人,实际上终结了前汉外戚干政乃至专权的局面。
终结外戚,加上平反东平王后祝诅案、中山太后祝诅案,单独褒奖卓尔不群被傅氏打压的傅喜。王莽重新执政以来的动作,堪称是民心所向,自然也就众望所归。
至于立平帝刘箕子,上篇也说了:这是大汉帝国当时最合情、合理、合法的继承人。
最后,再审视王莽构建的新班底:
王莽本人,跟沛郡陈参学《礼经》,历来以儒家经典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初始以儒生示人,后来大家看他就像看圣人。
孔光,孔夫子第十四世孙,父亲孔霸就是大儒,师从《尚书》名师夏侯胜,成帝、哀帝两朝丞相,儒生集团领袖。
王舜,是王音的儿子,本为王氏外戚,但从小就学习儒术,为人自律、严谨。
甄丰,早期履历不详。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讲: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以此观之,甄丰的儒学造诣一定不浅。
刘歆,刘向之子,当年刘太公家读书最好的小儿子刘交的后代,世代读书明经。当时,论学问,恐怕除了扬雄,没有人能跟刘歆比。
甄邯,孔光的女婿。孔光不可能让一个武夫、纨绔娶自己的女儿,这个甄邯也是儒生出身,被王莽提拔前,在邰县当县令。
平晏,故丞相平当的儿子。《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里讲他“以明经历为大司徒”。
此外,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宠,基本上都可以视为士人阶层。
这么一算,就只有西域护乌孙出身的孙建、王商的儿子王邑(王莽新朝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不是儒生。
一个结论已经呼之欲出:
王莽的新班底,实现了儒家努力一百多年的终极理想——构建一个由儒生主导甚至一统江湖的朝堂。
而王莽就是儒生们推出来的改革帝国的总策划。
王莽和以他为首的班底,拥立了汉平帝,打赢了多场政治之争,按照规矩,作为胜利者,将获得收益:定策之功的封赏。
这事,通常是由皇帝主持的,比如汉宣帝刘询、汉哀帝刘欣被拥立后,都由自己亲自主持,虽然不一定全由自己说了算。
但也有例外,比如汉昭帝刘弗陵,继位时才八岁,相关封赏就由霍光、金日磾们商量着办。
现在的情况类似于刘弗陵继位,汉平帝刘箕子也只有9岁,不具有主持封赏的行政能力。
那么,按理,王莽应该当仁不让,领导孔光、甄丰们主持封赏。
但王莽以儒术修身齐家,自然也戴上了儒家的礼教枷锁。
霍光可以当仁不让,曹操可以直属胸怀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王莽却必须让他的每一步都符合儒家规范。
这大概也是我尽力排除《汉书-王莽传》班固屁股过歪的影响之后,仍然不自觉觉得王莽此人矫情、诈饰的原因之一。
在儒家礼教框架下,王莽有王莽的办法。
汉平帝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元年,春正月,益州塞外当时的少数民族越裳氏,派人进献一只白雉、两只黑雉。
这有什么意义呢?据说,周公辅政时,也是越裳氏,给周公送了一只白雉。
《汉书-王莽传》讲,这是王莽指使人*,假造祥瑞。
在对王莽的行为评价上,班固一如既往地践行了一个标准:双标!
文景武宣不提,就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这种混账,都有地方汇报天降祥瑞的记载。如果刘骜、刘欣没有亲自指示,为什么就一定认定白雉祥瑞是王莽指使人*。
私以为,以王莽的声望,不用他讲,就有一群人奔走呼号、为他继续前进造势。
不过,不管是不是王莽指使的,王莽都成为了白雉祥瑞的受益者,他也主动利用了这一机会。
王莽请求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把白雉进献给汉朝太庙。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1、表达对皇帝、对汉室的忠诚;
2、以天降祥瑞肯定了王莽自哀帝驾崩以来的执政;
3、王莽陪伴小皇帝祭祀刘氏先祖的样子,像极了一千年前的周公。
公卿大臣们沸腾了,京师游学的士子们沸腾了,全天下的儒生都沸腾了:我们见到了活周公!天下大治的希望就在大司马身上!我们要让他拥有更大的权力。
旋即,公卿大臣们上奏:“霍光当年有安定宗庙之功,封三万户,比肩萧何,现在大司马也应该增加封邑三万户。”
王政君老太后还有所犹豫,毕竟霍光家族最终还是因严重威胁到皇权而被连根拔除。
王政君问群臣:“你们这番请求是因为大司马确实有大功,还是因为大司马跟我有亲戚啊?”
群臣一听:太后这是对大司马的光辉形象缺乏认知啊!不成,得提高要求。
群臣再次上奏:“大司马王莽执政,天降和周公执政一样的祥瑞。周公辅政,以国为号,大司马有安定汉室之功,也应该以国为号,臣等请求立大司马为安汉公!”
这次,王政君放了心,就下诏让尚书安排此事。
但王莽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欣喜,而是立即上书请求停止对自己的封赏。
提请注意,这是一让。
王莽为什么这样做呢?
一、这是王莽一贯谦让作风的延续——人设很稳定。
二、这是一出漂亮的以退为进,因为王莽的上书中还有一个要求,他说:“安定宗庙的事,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和我一起办的,我请求只封赏他们,而不封赏我。”
毫无疑问,这一动作,会进一步提升孔光、王舜等人对王莽的信赖度。
至于王莽自己,有孔光们摇旗呐喊,绝对不用担心该得的封赏地位得不到。
女神都已经和你去酒店了,九点钟开瓶红酒喝喝,会花费一点时间,但丝毫不会损害一夜春宵,女神反而会觉得你很绅士。
这不,甄邯立即请求皇太后再下诏书:“虽然大司马跟我有亲戚,但王道汤汤,不偏不党,你有安宗庙之功,不能因为近亲的缘故,就掩盖你的功劳,请你一定不要推辞。”
但王莽再度坚辞不受。这是二让。
王太后又下诏让谒者把王莽请到大殿的东厢房,准备自己亲自去劝说他。
但王莽装病不上朝。这是三让。
王太后又让尚书令姚恂带着诏命去王莽家里宣诏:“大侄子啊,你因为赐封的缘故,称疾不起,但是你对国家很重要,很不可或缺,请你赶紧回来上班吧!”
王莽仍然坚辞不受。这是四让。
王太后又让自己的另一个侄子、王莽的堂弟王闳,奉着正式制书去王莽家召王莽上朝。
王莽的答复依然是:身体不适,要请病假。这是五让。
看这姑侄俩,一个比一个犟!
王太后身边的侍从官都看不下去了,就建议王太后,按王莽的意思办,只把孔光等人封赏了,这样大司马就会回来了。
于是,王太后下诏:
太傅、傅山侯侯孔光,益封万户,任命为太师;
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益封万户,任命为太保;
左将军光禄勋甄丰,封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任命为少傅;
奉车都尉甄邯,封为承阳侯,食邑二千四百户。
其中太师、太保、少傅都是新权力构架下的四辅。
孔光、王舜们获封之后,想到领袖王莽还没封,赶紧齐齐上书请求王太后再次下诏。
王莽还装病呢,但这次收到诏书之后,没再坚决推辞,而是接受了太傅的任命和安汉公的封号及相关礼遇,不过把增加的二万八千户封邑给辞了。
经此一番封赏,王莽及其心腹辅政的正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下一个目标:全面夺权!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