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著名的野狐岭战役,是金国和蒙古的战略决战。
金国倾全力抽调了40多万大军,蒙古人也集中了10多万人,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仅仅是中路决战的几小时。金国主力比较分散,被蒙古人各个击破。首先是中路完颜承裕率领的主力被蒙古击溃,导致全军失去控制,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随后战争又持续了几天,只是蒙古人在扫尾罢了。此战金国损失20多万主力部队,除了几万人以外的其他军队溃散。金国无法弥补这么大的损失,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古代的通讯不发达,根本就不可能让远在后方的君王进行指挥,这会严重贻误战机。
那么,问题来了。
唐玄宗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起家只是靠宫廷政变而已。
显然,唐玄宗同李世民、刘备之流的马背上皇帝,是完全不同的。
唐玄宗不懂军事,就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可惜唐玄宗好大喜功、自视又高,每每在关键时候干涉军事,直接反对坚守潼关的战略。
退守潼关的战略,并不是哥舒翰一个人的主意,也得到了大将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支持。
这些人都是职业将领,如高仙芝可以说身经百战,哥舒翰也是多次同吐蕃军队决战的老将。
其他名将诸如郭子仪、李光弼,也支持这个坚守的主张:“贼人知道哥舒翰老了而且病很重,而且我们的军队训练不足以应战。贼人派精锐往南占领宛、洛,而其余的人守幽州。我直捣敌人老巢,抓住他们的族人威胁它们投降,就可以得到安禄山的脑袋。倘若潼关的大军出战打败,京城安全出现问题,那天下就完了。”
安禄山拥有10多万兵马,似乎实力较强,其实内部隐患非常多。一来他们是叛军,名不正言不顺,麾下官兵都有二心,不愿意同安禄山绑在一起。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死安禄山再次归顺唐朝;二来安禄山纵容胡兵在占领区烧*奸淫无所不为,引起老百姓的极度痛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三来这些胡人将领生性凶恶残忍,眼中只有利益,时刻都在争权夺利。后来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人所*,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旦战局不顺利,叛军内讧几乎是肯定会出现的,甚至直接从内部瓦解。
哥舒翰等人才认为,只要坚守住潼关牵制安禄山主力,同时让安禄山占领区的唐军不断袭击,最终通过持久战获胜:延至次年正月,叛军前阻潼关,后绝范阳,军食不继,军心不稳。河北诸郡中归附叛军的“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处境困难,进退维谷。于是安禄山迫不及待地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商议转入退却,回守范阳。
安禄山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命令一线的崔乾祐不惜代价速战速决。
崔乾祐反复诱敌示弱,哥舒翰却不上当。
本来一帆风顺,唐玄宗却突然强迫哥舒翰出兵作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第二,将相不和。
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兵,大部分原因是杨国忠的鼓动。
李林甫虽奸邪,毕竟还是有些能力的,安禄山对其也有三分畏惧,不敢随便造反。
杨国忠则是个政治流氓,只是靠杨贵妃的裙带关系上位,并没有什么真实才干。
他的各种弱智和报私仇行为,将犹豫不定的安禄山直接逼反。
而杨国忠的仇人有很多,哥舒翰同他也有尖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