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在看热播剧《鹤唳华亭》时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啥皇上萧睿鉴就是不喜欢心地善良、才华横溢的嫡子萧定权,却要喜欢张扬跋扈、爱挑事的庶长子萧定棠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萧定权是太子、储君,以后是要取代萧睿鉴位置的人。其实剧情一开始就揭示了父子之间的矛盾,萧睿鉴对萧定权说过这样两句话:“关上门是父子,打开门是君臣”“太子先是朕的臣子,再是朕的儿子”,这说明萧睿鉴不可能用对待萧定棠亲密无间的方式来对待萧定权,他会时时提防萧定权,而且萧定权越是有才能,他越会心有忌惮。这就注定了萧定权一生都不可能得到皇帝的父爱,注定是君臣之情,虽然他非常渴望父爱。
还有多少父母在用权威控制孩子我们将目光从皇室转到现在的平常百姓家,现在哪家都没有什么皇位继承了,是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就能心无芥蒂了呢?我看未必,有多少父母还端着“我是老子”的架子,以权威来教育子女呢?
前两天,去学校接孩子,碰到一个父亲正在训斥孩子,“你以后少和***一起玩。”大概是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就问了一句“为什么”,这个父亲就十分恼火:“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就因为我是你爸爸,我为你好,你看他学习那么差劲,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能学好吗?”
“为什么不能和学习不好的人做朋友,学习不好的人也有优点啊?“孩子还试图说服父亲,但这位父亲已经没有耐心了,”我养了你,你就得听我的,我养你,你就让你和我顶嘴的吗?混蛋玩意!“
看到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呢?一来很多人小时候都被父母这样谆谆教诲过,二来身为父母,我们也会偶尔用“我是老子“的权威来镇压孩子的反抗,虽然我们不会把”我是老子“这句话挂在嘴边上,但我们却用行动诠释了“我是老子”。
你为什么喜欢用权威控制孩子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用权威来控制孩子呢?
首先,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
我们的很多教育方式都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六七十年代以及在此年代之前的父母多少都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统治者为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确保父权、夫权统治,以便维护封建秩序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极大。
在古人的思想中父命如天,反抗实属大逆不道,如果反抗会被逐出家门。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逆子被逐出家门的场景,比如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有这么一段,顾廷烨在小秦氏的挑拨离间下,成为了顾家第一位被赶出家门的嫡子,幸运的是顾父在族谱上没有将他除名。
逐出家门并不是赶出家门,不让回家这么简单,通常是要逐出本籍,死后也无法进入本族族谱,不能葬入族内墓园,说白了就是完全脱离家族,成了流浪儿了,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的。这种思想时代沿袭下来,依然在影响着现在的一些父母,一些父母每每与孩子生气闹别扭,都会说:“你给我滚出去,别再回来了”。
其次,父母是未长大的婴儿
我们都知道婴儿是分不清他与这个世界是完全脱离的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包括妈妈都是他身边的一部分。
现在有一些父母也和这样的婴儿一样,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不属于我们的,他们不是我们的附属物,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你赶紧给我写作业,你必须给我考前三名”“你必须听我的话,我养了你这么大,你长大了是要报恩的”等等。
去年北大的留学生王猛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对自己多年来的掌控,母亲希望他是一个女孩,会像女孩一样打扮他,不顾及他的生理性别;任何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包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穿衣服,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不会安慰他,反倒责备他等等,后来出国留学都没有摆脱父母的控制。
饱受父母权威控制的王猛,心里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不得不进行心理咨询,十多年前便不再回家过年,六七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并拉黑父母;他甚至准备去念心理学的博士,以解决自己因长期压抑产生的心理问题。
父母爱孩子不能像母鸡护小鸡那样,一味地给予,而是要考虑我们的爱,孩子能不能接受,是不是让他感到舒服。
请向对待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中国的父母喜欢比较,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思想转化一下,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把他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呢?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再把他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用自己的权威压制他,用平等的姿态与之交流,不会动不动就训斥孩子,我们也不会以“老子”自居了。
至于封建思想遗留下来的问题,随着年轻父母的成长,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哪里时,心里就会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对于我们改正错误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