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洪武3年(1370年)是朱元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年份。他根据在他心目中各位功臣们过往的功劳,按功受勋。
朱元璋授李善长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4000石,子孙世袭;封刘基诚意伯,秩300石;连李善长的零头都不到。
这其实就说明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长的功劳比刘基刘伯温要大得多。
李善长真的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朱元璋的大管家,朱元璋打仗时,吃喝拉撒、调兵遣将、政策制度、钱粮赋税,特别是明初三大迁徙,卫所建设管理,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李善长可谓功不可没。
的确刘基在民间传说中,非常厉害。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但刘伯温实际上最大的优势在于“懂天文”。
朱元璋自己不缺乏睿智;而且在朱元璋的众多谋士中,也不缺乏聪明人。但是刘基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他懂“天文”,而这个在元末明初的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因为“懂天文”不但可以准确地利用天气预报帮朱元璋制定更准确的决策外,“天文星相”在古代还代表着“天意”,至少外朱元璋手下的很多大头兵门是非常吃这一套的。
在朱元璋的关键转折点里,当朱元璋在某些决断时变成掌握真理的少数人时,朱元璋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人也属于少数人,那就是刘基刘伯温。那么刘基得作用堪比张良。但是对于朱元璋而言,张良并不等于刘基,因为他有很多张良,比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国策”,就出自于朱升。但是朱升年纪大了,也比较低调,所以早早归隐了。
刘基的确在大明建国前期功劳不小。但是刘基在朱元璋心目中有一个最大的黑点,一直让朱元璋耿耿于怀,所以始终只是个谋士,碰不到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