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白求恩医疗队在战火逼近小庙前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全部伤员的手术,才匆匆撤离。而在这次手术中,白求恩因划破手指感染。在消炎药物严重短缺的解放区,他的伤势最终转化为脓毒症。
就在黄土岭战役结束四天后的凌晨五时,白求恩与世长辞。白求恩逝世后,晋察冀边区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39年12月1日,延安为白求恩举行追悼大会。*主席题写挽词,并于1939年12月21日写下了国人熟知的《纪念白求恩》一文。
近80年过去了,涞源人乃至全中国没有忘却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战友。这座白求恩战地手术室依然静静地注视着这片土地,讲述着峥嵘岁月的点滴往事。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在这片三山交会、三水同源的土地上,白求恩与顽强的中国军民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时代中谱写出共产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赞歌。
太行在雄峻中兼收山水的气韵。涞源从近塞边城到红色热土,新一代的涞源人一直传承着这份坚毅与勇敢,迎接全新的挑战。
希望1988年,一名12岁的涞源少年张胜利给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写了一封信,文字质朴充满童真,但是信中的内容却是这一年他失学了。
车志忠收到这封信后,第一时间把情况反映给正在筹备希望工程的共青团中央。就这样,张胜利有幸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受助学生。
1997年,张胜利21岁。即将毕业的他没有犹豫,毅然从上海回到涞源,希望工程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希望自己也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回馈家乡。
从回到家乡的那天起,张胜利来到一所只有五名学生的学校,开始了教师的生涯。山村小学道路崎岖,学生们缺勤严重,张胜利就一家一家地跑,用自己的经历见闻说服家长,于是五个学生变成21个。
在孩子们心中,张胜利是他们的偶像,很多孩子都希望长大以后像张老师一样教书育人。2018年,张胜利已过不惑之年,现在他最爱谈的还是教育。在他的呼吁以及政府的帮扶下,几百名贫困学生重回校园,三所希望小学落地生根。
读书让张胜利改变了命运,如今他与同事们依然执着地奋斗在涞源这片土,他们要用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脱离贫困。
结束语“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涞源的山川河网浸润着历史的沧桑,也凝结着今人的自强。飞狐的传说,大钟的冀望都为这片土地抒写着梦想与希望。当下一个千年回首,这里不再狼烟积聚,宁静富强将成为这片土最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