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莲英,在世人的眼中,当属奸诈、恶毒、无耻之辈。总而言之,在这个人的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优点。
事实上,人们对于李莲英的了解,以及影视剧中对李莲英这一晚清大太监的描写,多来源于德龄公主的口述。
实际上,德龄根本不是什么公主,大概外国书商为了宣传她,便硬生生地给她按了一个公主的头衔。叫着叫着,连她自己都以为是公主了。
正是因为有了德龄的口述,才有了杨村彬先生的《清宫外史》中那个人品极度不堪的李莲英。在其后高阳先生的清宫小说中,也引用了杨村彬先生的描写,将李莲英刻画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宫中狂徒。
那么,真实的李莲英是否如书籍,或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呢?关于这一问题,曾担任北京图书馆期刊组负责人的李淑芬予以驳斥。
作为李莲英孙女的李淑芬,对于祖父的了解,远比外人多得多。她对李莲英的评价,以及太监的秘密,是从历史、野史、和笔记小说、影视作品中无法知道的。
李淑芬说,外界传言李莲英是二十几岁“自宫”后进的宫,还有人说他是娶过老婆的。实则这些都不是真相。真相是,李莲英七岁进宫,九岁净身。
京剧《法门寺》当中,大太监刘瑾有一段道白:“咱家姓刘名瑾,表字春华,我乃陕西延安府的人氏,自幼九岁净身,一十三岁伺候老皇……”
这出戏,其实是有人来讨好慈禧老佛爷的,戏里面刘瑾说自己九岁净身,十三岁伺候老皇,其实就是按照李莲英写的。咸丰帝在热河驾崩那年,李莲英正好是陪着师父安德海伺候皇帝的头一年。那年,他正是十三岁。
另外,李莲英的出身在诸多作品中也是错误的。李莲英原籍山东济南,闹饥荒的时候,全家一边要饭,一边走到河北省的大城县,在京西青龙桥落了户。
李莲英兄弟五个,他行二。七岁进宫的时候,还没有净身,只是个小苏拉,师父是安德海。跟了两年后,安德海见他聪明伶俐,会办事儿,于是亲自送他到“场子”净了身。
十三岁那年,英法联军进了京,火烧了圆明园。李莲英跟着师父,随着咸丰皇帝避难到了热河。
咸丰帝驾崩后,叶赫纳拉氏母以子贵成为慈禧皇太后,因为和肃顺八大臣争权,被肃顺一伙将她和慈安以及手下人全都监视起来。
坊间传说是安德海偷偷跑出去,把密函交给了恭亲王。事实上,偷跑出去送密函的是李莲英,而非安德海。
当时,肃顺等人料到两位皇太后会派人到京中送密函,所以对安德海看得格外严。李莲英是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也就不太惹人注意。他将两宫太后的手谕藏在辫梢里,再用头绳紧紧缠裹之后,打了个死结。挑着两桶泔水,由庄后溜出去,连夜赶回京,将手谕交给恭亲王。
当然,这趟差事的主使人,是他的师父安德海。经过这件事情后,慈禧对安德海格外赏识,连同李莲英也跟着沾了光。
提起李莲英的发迹,都说他跑到八大胡同,跟着窑姐学了梳头的手艺,回来给主子慈禧变着花样儿梳头,所以得到了重用。
其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宫里的规矩很大,什么身份梳什么样的头型。西太后常年累月梳旗人女子的发型,俗称“两把头”。那些旧照片中,慈禧的发型单一,从来没有变过。窑姐的发型敢用在老太后的头上,那不是找死吗?
就算老太后愿意,那些王公大臣,贝子贝勒也不能答应。真要是梳成了窑姐的发型,一等大臣们跟老太后见面,太监高喊一声“见——客了”,不把大臣们的脸丢尽了才怪。书里面写的,电影里演的,纯属是拿老太后和李莲英“遭改”,根本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