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节,建竖伟然,洵不负弓旌之德意矣。——《明史》
刘伯温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在他的帮助下,朱元璋顺利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惜的是,刘伯温最后的结局并不好,悲凉离世、可悲可叹。
不过,他在临死前却作出了一个预言,说刘家九代之后必然会出一个奇才,到时候就能再度崛起,而这个预言果真实现了。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刘伯温年少聪颖,别人还在努力读书的时候,他就已经凭借少年之资成功考上了秀才,被人称之为“神童”。可惜的是,刘伯温却生不逢时。
众所周知,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刘伯温虽然考上了进士,还被授予官职,但是他的性格却与官场格格不入,不仅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还频频被陷害。
如此情况下,他便选择退隐归乡,过上了清闲的生活。公元1360年,朱元璋的起义大军来到了浙江一带,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开始在各地广贴招贤榜。
刘伯温作为浙江四贤之一,朱元璋自然不能放过他,盛情邀请下刘伯温便出山了。话说,刘伯温虽然加入朱元璋的阵营比较晚,但却为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军事能力极为出众,在战略上不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使得他在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博弈中,不断占据着优势,从容应对各种危机。
比如,当时南方势力最大的一个便是陈友谅,可刘伯温却告诉朱元璋他不足为惧。因为陈友谅的势力虽然强大,但为人过于嚣张,而且还不得民心,长久之下必然会失败。
果不其然,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长江一带展开了多次大战,却因在战略上的错误导致满盘皆输。鄱阳湖水战后,陈友谅的势力被全部歼灭,朱元璋则成为了南方最大的势力。
趁着大胜之威,朱元璋先后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统一了我国的南方。随后,他又让大将徐达北征元廷,取得了大胜。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权,自己则成为了洪武大帝。
论功行赏时,刘伯温虽功劳巨大,但却仅仅被封为了诚意伯。这样的身份显然与他的功劳不相符,从某个角度来说,也表现出了朱元璋对他的忌惮,为刘伯温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刘伯温与胡惟庸的恩怨回看刘伯温在明朝的生涯,他前期主要与李善长斗智斗勇。不过,李善长是一个精明的人物,他对朱元璋摸索得也比较透彻,与刘伯温的交手也是点到为止。
使得淮西勋贵(李善长、武将)与浙东集团(李善长、文官)的势力趋于平衡,这也是朱元璋最想看到了,后来李善长辞官回乡,胡惟庸则接替了他的位置。
胡惟庸与李善长都算是能臣干吏,但前者却缺少了一些“识人之明”,只知道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惟庸先后设计刘伯温,使得他被朱元璋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