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被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的郭子兴,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早年战死,次子郭天叙死于集庆之战,幼子郭天爵被朱元璋以谋反之名诛*,幼女在郭子兴死后,由其母小张夫人做主嫁给朱元璋为妾,封惠妃。可以说,除了早死的长子以外,其余子女都和其女婿朱元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又在刻意隐瞒之下十分朦胧。其中,尤以郭子兴死后继承其濠州红军首领之位的郭天叙,在集庆之战中被朱元璋招降的元军将领陈也先*害一事最为扑朔迷离。
郭天叙和郭子兴
今日,兹就664年前的“朱元璋诱*郭天叙”一案,旧案重审。
一、郭子兴死后的濠州红军乙末年,公元1355,郭子兴病死军中,由于长兄早年战死,郭家次子郭天叙此时成为了长子,东系红巾军的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于是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掌管濠州红军;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濠州红军二把手;郭子兴的女婿兼义子朱元璋为左副都帅,濠州红军三把手。
朱元璋对于自己曾受命于龙凤政权并且位于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下这件事一直不愿意提起,导致《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记载这件事情时十分的含蓄和隐晦,并且无中生有的为朱元璋加了一段“大丈夫不受制与人”的戏码:
天祐寻自亳归赍杜遵道檄,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天祐为右副元帅,上为左副元帅。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
将龙凤政权所封的职位变成了“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也就是借“杜遵道檄”,“推”郭天叙为都元帅,当时以“右为尊,“右副元帅”位于“左副元帅”之前。对于自己位居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下这件事,明朝诸帝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史官加了一句:
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
也就是朱元璋很有骨气的表示:不当老大,我就不干了。
其实朱元璋受了,凭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和声望,没有拒绝如日中天的龙凤政权的勇气。
被王崇武先生在《明本纪校注·序》考证为:
可能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抄自(太祖)实录初修本,要就史料价值言,远胜于今本(太祖)实录矣。
的《明本纪》,记载此事为:
自豪归,赍亳州杜遵道文凭,授滁阳王子为都元帅,张为右副,上为左副。
《明本纪校注》
很明确的点出了当时濠州红军受龙凤政权节制的历史现实,并且朱元璋对于自己任“左副”这件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意。
朱元璋亲兵俞本所著《纪事录》对此事的记载为:
《纪事录》“乙未年条”:
乃明王龙凤元年,称帝于毫,后迁都安丰,号宋徽宗九世嫡孙,臣民称为主公,实韩哥哥之子也,小名林儿,太保刘福通等扶以为主。于时上受节制。是年,郭元帅殇,众奉其长子郭天叙为都帅,张天佑次之,上次之。
也证明了朱元璋受龙凤政权节制这个现实,并且很不客气的指出了:
郭天叙为都帅,张天佑次之,上次之。
寄人篱下显然并不是朱元璋的作风,更何况,是寄在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下,郭天叙正年轻,其舅舅张天佑又正当壮年,即占有大义,又拥有实力,三人团队中老大和老二抱团,老三很有可能就被完全边缘化了。
但是朱元璋有一个优势就是他是三个人里面实力最强的,拥有最多的兵力。
对于这一事实,《纪事录》“乙末年条”记载:
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
并且,《敕赐汝阳王庙碑》也证明了这一点:
归汝阳,时王兵共四万,其麾下仅万人,皇上所部三万有余。
也就是说,作为濠州红军实际兵力最多的人,朱元璋虽然不是最高统领,但是能决定大军进攻的大方向,毕竟其实力最强。但是名义决定了朱元璋不可能亲自动手除掉郭、张二人,只能借刀*人。
义军中名义最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