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先秦”编者按:
今人颇有言“先秦诸子百家”者,然其内涵所至,或不甚明了,在钱先生的《讲堂遗录》中有对此类术语的解读,特此摘录,以飨读者。题目为编者所加。
这次讲演题目是“先秦文化”。“先秦”二字,依字义应是秦以前,但从前讲历史,必言上古唐、虞,以及夏、商、周三代,再分西周、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为何近代人却提出“先秦”二字?原来此二字通常用来讲诸子。
诸子起在战国时期,最先则由春秋末期开始,即如儒家之必尊孔子便是。但前人则同尊老子、孔子,均以为乃春秋时人,若讲战国诸子,则孔、老二人不在内。但不能不提此二人,乃统称之曰“先秦诸子”。
依旧观点,先秦诸子自老子始。依新观点,诸子应肇始于儒家之孔子。但仍不说战国诸子,而必称先秦诸子。因此,讲思想史或学术史,宜可把先秦划作一时期。但若讲文化史,则整个古代,不能划分先秦一期为代表。
我今且讲先秦时代之学术思想。此亦文化史中一部分。而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正是重要的一部分。但若讲古代艺术,则应更往前讲,先秦已属不重要。
若讲古代文学,则应自《诗经》讲起。《诗经》主要时代在西周,而下及春秋,不能称之为先秦。可知“先秦”二字不宜随便使用,更不应以此二字来代替上古三代。讲秦以前中国文化,至少尚可远溯二千年之久,而且其重要性,则更超于秦后之二千年。
何谓“诸子”今且讲“先秦诸子”之“子”字。古代封建时期,贵族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列国诸侯或为公,或为子或男。至春秋后期,大夫亦称“子”,此已是一种僭称。
孔子曾任鲁司寇,地位高在一般大夫之上。大夫可分两级:一为“卿”,地位较高。一为“大夫”,地位较低。但可同称为“大夫”,犹如公、侯、伯、子、男皆可同称为“诸侯”。孔子为鲁司寇,为时虽甚短,但其弟子却习称孔子为“子”。因当时大夫例得称子之故。
再后则学生称其师皆为子,如墨家称其师为“子墨子”。墨子二字,已随孔子而成为当时之通称。上面再加一“子”字,乃是称其师。此后遂简称孟子、庄子。故弟子尊师称子,凡有三变。
首如孔子,仅称子。后如子墨子、子宋子。又后如孟子、庄子。若把老子放孔子之前,此项称呼之演变,便说不明白。又后乃以“子”为“男子”之通称,其实以前甚不然。
何谓“百家”再论百家之“家”字。《汉书·艺文志》分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称“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乃根据西汉刘向、歆父子校禁中群书,撰《七略》而作此分类。
何谓“九流”?流,如一水之流。如今之称“门类”。同在一水,即同成一流。同在一门,即同归一类。故《汉志》每叙一家,必称“某家者流”。“小说”家分流社会,可以不专门觅师,故与其他九流自成分别。此为刘氏父子之分法。以前人并不如此分。
如太史公父司马谈,将战国学者分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撰有《六家要旨》。但在战国先期,则仅分儒、墨两家。《韩非子·显学篇》,即以儒、墨为“显学”。此等分法孰当、孰不当,此刻暂不论。
今所欲讨论者,乃此“家”字,如“一家之言”等,此“家”字在开始使用时,其涵义究如何?加以说明,实甚有关系。
刘向、歆父子将从古全部学术分为《七略》。“略”即类义,七略即犹言学术之七大类或七分野。其第一类称《六艺略》,第二类即为《诸子略》。在《诸子略》中则又分九流十家。
《诸子略》,《汉志》称之为“百家之言”,而《六艺略》,《汉志》则称之为“王官之学”。可见当时本以“百家”与 “王官”为学术之分野,“家”与“官”从字义均从“宀”,“宀”象居屋。
若是一衙门,作为政府办公用者,即称为“官”。若供私人居住,则称为“家”。可知官有“公”义,家有“私”义。百官必统于一尊。官家办公衙门之地位最高者为“王”,王乃天下百家之唯一领导,一切官皆当隶属于王,故称“王官”。家则各自有主,社会私人各有自由,不相统率,故称“百家”,亦称私家。
若“官”字与“家”字,得其正解,可知古代学术应有公的王官学与私的百家言。这一分别,却极重要。
选自钱穆先生《讲堂遗录》之《先秦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