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最小时较去年同期减少超九成,2022年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
“汛期反枯”“枯期极枯”现象容易造成应急水源调度反应不及时,统一管理不足、水资源调配不均等新老问题交织,湖区抗旱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远明 陈毓珊 熊家林
受近期持续降雨和来水影响,严重干渴的鄱阳湖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出现罕见旱情,鄱阳湖经历了“汛期反枯”“枯期极枯”的严峻考验。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最小时较去年同期减少超九成,2022年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
极端罕见气象干旱,对鄱阳湖区百姓生产生活乃至当地生态构成严峻挑战。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15日至11月21日16时,干旱灾害已造成全省545.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2.1万亩,其中超1/3受灾人口和农田在湖区地级市。
面对旱情,江西综合施策减缓干旱给鄱阳湖区带来的影响。记者调研了解到,此次极端气象考验,凸显了以系统思维做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要将湖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作为载体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源灌渠建设的无缝对接,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生态治理。
“汛期反枯”湖底变草原
受近日降雨和来水影响,12月初的鄱阳湖日渐“丰满”,成群水鸟翱翔其上。而3个月前,鄱阳湖大片洲滩裸露,时而扬起黄沙。原本数千平方公里的壮阔湖面,“瘦得”只剩数百平方公里。
枯水期不到,湖中水就濒临见底。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6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标志着2022年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较平均出现时间提前115天。
不仅如此,鄱阳湖从12米枯水位退至8米极枯水位,仅用31天。9月23日,水位又退至7.10米,跌破历史最低水位。到11月7日,这一数字已经变为6.67米,刷新历史最低水位。11月17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下跌至6.46米,再次刷新鄱阳湖最低水位纪录。
持续干旱导致鄱阳湖主要入湖河流水位水质双下降,影响部分居民饮水安全。今年8月初,江西都昌县北山乡跑马巷村农民李火茂种植的300多亩再生稻中超60亩受旱。“怎么也没想到,湖边竟会缺水。”他说。
面对旱情,各地在做好取水水源地监测、增设供水加压设备等的同时,通过消防车运水、送桶装水等方式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沿湖市县探索围挡拦蓄、在河床开挖人工引流渠、启用备用水源等方式提升水位、保障水源。
截至11月21日16时,江西已累计投入抗旱人数366.66万人次,投入抗旱机电井7.65万眼、泵站2.36万处,投入机动运水车辆3.13万辆次。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因其调蓄径流、净化环境、繁衍万物的综合机能,被誉为“长江双肾”之一,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江豚、白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截至2022年11月20日8时,鄱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227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减少522平方公里,水生动物生境受影响,候鸟觅食和栖息空间被大大压缩。
记者了解到,湖区各地调度碟形湖为候鸟“留水”,从主航道和地下水引水,并通过投放饵料鱼、加密渔政巡护频次、清除湖滩残留网具等举措,守护好以江豚为代表的水生生物。
“好在当下秋粮已基本收割完成,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大大减少,缓解了‘争水’难题。”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党政办主任刘华龙说。
受冷空气影响,11月下旬以来,江西省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量138.2毫米。受持续降雨及长江干流水位上涨影响,鄱阳湖水位出现明显上涨。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鄱阳湖水位将波动上涨后转退,并于12月5日11时调整发布枯水蓝色预警,提请沿岸相关单位及社会公众继续做好抗旱节水保水工作。
湖区连旱暴露治理短板
11月21日,江西结束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转入正常抗旱工作状态。自今年8月16日江西省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以来,此次响应长达97天。而上次江西省启动抗旱应急响应还是在2019年,持续时间为60天左右。记者调研发现,鄱阳湖区出现历史罕见大旱,既暴露了湖区抗旱短板,也促使各地因地制宜加快补齐短板。
——部分湖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长短结合”补强抗旱能力。“这里原本是硬化的高标准农田,现在却杂草丛生,我们自己开了土沟引水。”8月中旬,都昌县周溪镇枭阳垦殖场的种粮大户曹黎明告诉记者,自己种的190多亩再生稻由于灌渠引水效率低、排灌站老旧而缺水干旱。
都昌县是鄱阳湖畔的水利大县,也是经济弱县。据最新统计,都昌沿湖建有583座排灌泵站,但干旱时可以开动或经简单维修可以使用的仅144座。
面对连日干旱,枭阳垦殖场在外湖挖出2条宽约10米、深约6米的抗旱水渠,架设了400多米长专用线路,16台抽水泵日夜不停工作,通过二级提灌抗旱保丰。当地专门聘请两组机电设备维修安装技术人员下乡,全天候开展灌溉泵站维修服务,保障农户用水。
为补强基层水利基础设施,江西长短期结合施策,积极投入长效工程性措施。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李世勤介绍,江西正在对已有和新建工程完善维护管理机制和长效投入机制,争取到2023年底将各县的1664座病险水库“摘帽”,到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
——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供水能力有限,“快准结合”保障生活用水。记者调研发现,随着江湖水位消退,部分以大江大湖为主要水源的滨水地区往往成为最先受到干旱威胁的区域。在这些农村地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基本取用地下水,开挖深度不足,难以应对长期干旱。如何快速精准地保障湖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成为难题。
修河是流入鄱阳湖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湖区村庄江西永修县白槎镇双丰村的主要水源地。村民高月平对记者说,今年九十月份,随着旱情加剧,不仅江河水位下降,深水井也不出水了,他家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永修县通过实地摸查,共计投资8000余万元对9个乡镇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如今,自来水管修到了家门口,高月平再也不用在旱时找水、借水了。
农村人饮水是刻不容缓的民生大事。近十年来,江西通过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巩固提升工程,采取改造、配套、联网、升级等措施,共投入近186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受益农民3888万人。截至2021年底,江西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8%。
在今年旱情倒逼下,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速。江西水务集团是江西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主力军,公司总经理彭冬水说,他们将大抓智慧水务建设,通过构建水质监控平台、实施漏损管控体系等举措,进一步确保供水安全平稳。
——旱涝急转管理调配遇挑战,“动静结合”科学调度水源。今年7月以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消退,鄱阳湖出流呈敞泄状态,水位被加快拉空。“汛期反枯”“枯期极枯”现象容易造成应急水源调度反应不及时,统一管理不足、水资源调配不均等新老问题交织,湖区抗旱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据统计,江西境内入鄱阳湖的五条大河及主要支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等拦蓄水工程总库容122.87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7.9%,且缺乏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跨时空调配能力不足。
为确保供水安全,8月下旬以来,江西实施两轮鄱阳湖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36座大中型水库为下游补水25.3亿立方米,保障了沿河两岸及湖区950万人、650万亩农田用水需求。特别是,精准调度万安、峡江、龙头山等赣江梯级水库,保障赣江沿线供水安全。
万安水力发电厂经济运营部主任朱和平介绍,该电厂三季度来水量42.14亿立方米,比1994年建库以来同期均值偏少36.8%。在水库来水大幅减少的情况下,8月下旬以来,万安水力发电厂已向下游供应16.32亿立方米水量,保障水库下游地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
在鄱阳湖畔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一电排站,工作人员从外河引水渠抽水灌溉农田(2022年9月8日摄) 万象摄/本刊
系统治理提升生态应变能力
11月下旬,江西省陆续迎来两次较为明显的降水过程,抗旱形势趋于利好。但是,季节性缺水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影响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掣肘。
针对湖区历史大旱新情况,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以流域综合管理方式开展湖泊周边水源管理,强化生态修复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和管理,提升生态系统应变能力建设,通过对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增强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从源头端为鄱阳湖“解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等人认为,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此次历史大旱提醒我们,必须加快统筹陆域、岸线、水域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各要素进行生态系统治理。
江西省渔业渔政局副局长詹书品介绍,在鄱阳湖生存繁衍的水生动植物形成一个庞大的生物链,环环相扣、休戚相关。鄱阳湖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域面积快速减少,水生植物在暴露环境下的生存范围受到挤压,直接影响部分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迁徙候鸟等的觅食、栖息、繁殖。同时,旱情导致的水位下降还会造成水体营养盐含量升高,水体自我调节难度加大,对鄱阳湖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于秀波等专家表示,鄱阳湖流域应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进一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将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作为载体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推进流域林地湿地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
二是坚持全流域治理,健全上下游水库调度机制。今年长江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气象水文干旱。9月12日,水利部启动第二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鄱阳湖水系水库群为下游补水,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重点保障“一江两湖”旱区的356座大中型灌区1460万亩中稻和晚稻灌溉,以及众多小型灌区秋粮用水需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鄱阳湖的水位变化和生态状况受到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基层干部建议,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借鉴水利部综合调度经验,合理处理好鄱阳湖和长江的生态关系,维持科学的江湖水量交换。
滚动编制抗旱水源调度方案,做到水库群调度与农业灌溉精准衔接,缓解湖区水源不足。同时,向爱平等基层干部表示,可适当加快推进工程性抗旱措施,帮助湖区“以丰补枯”,以工程性措施破解“湖区喊渴”。
三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强化基层抗旱能力。江西万年县是鄱阳湖畔的农业大县,当地种粮大户胡风胜今年种植了1200多亩水稻,受旱绝收的不足一成。说起“抗旱秘诀”,胡风胜表示,他家八成以上田块都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硬化好,水流顺畅,保水效果突出。
专家建议,推动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源灌渠建设的无缝对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多部门职能交叉产生盲区,出现“双不管”地带,例如斗渠、毛渠等最末端入田沟渠的长效管护问题,畅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
目前,鄱阳湖周边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中小型水库和水塘,部分水库山塘淤积严重甚至带病运行。余干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江星才等基层干部提出,提前谋划农田水利冬修工作,利用当前枯水期长、施工便利等机会,加快水库清淤、河道疏浚等工作;加强农田末端灌溉工程的建设,加快疏通农田沟渠,减少“跑冒滴漏”;修复老旧提灌站,快速补强灾区抗旱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