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想起春熙路、天府广场就意味着成都,想起五粮液,就想起了宜宾,那么作为中国科技城,四川第二城当然是绵阳的代名词”
一不靠海,二不沿边,三非省会的绵阳,在很多人看来,除了“中国科技城”的代名词,也许就没人知道这个城市了,然而这个城市有太多的“光辉事迹”,科技强国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它是任何行业的基础与支柱;上世纪末,国家敲定绵阳建设科技城的决策,并于2000年正式成立。
一、地理区位
1、绵阳古名“涪县”“绵州”,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位于成都的东北方向,整个四川盆地西北部,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涪江中下游的一个城市,是嘉陵江上的一个仅有的战略支撑点,涪江经过平武县汇入绵阳主城,是川北的一个发展良田,而后汇入嘉陵江,进而与东部的华东、华南、华中取得了有效的水域沟通,川北的重镇非绵阳不可。
2、绵阳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腹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和连接线上的重要支点城市,市区南距成都98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北距西安680公里。
3、绵阳战略位置显著,是四川唯一三线城市、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
二、绵阳发展始于什么?
1、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绵阳专区,属川西行署区。1952年绵阳专区属四川省领导,为响应国家发展的趋势,上世纪60年代,国家根据各个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将我国分为一、二、三线进行建设,而当时的绵阳作为西部城市之一,被选中“三线建设专区”,此举如同滚滚长江吸引了大量的知识青年来绵阳进行大建设,比如当时跃进路(长500米,宽10米),全川30%的电子信息产值都在此。
2、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在绵阳就布局了一些电子信息产业,后来的核研究所等相关企业纷纷搬进绵阳,并且生根发芽。
3、1950-1960年,譬如第二机械工业部在绵筹备无线电工业基地,其间还有负涪江的机械厂、长虹电子厂、华丰等各大厂区先后于1966年前相继投产,在此,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三、“中国科技城”的由来
1、“红云冲天”的历史性转折点,使绵阳“脱胎换骨”,随着不断的社会发展,不到30年的时间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军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绵阳今后设立“科技城”的基础地位。
2、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可以说是绵阳的交通转折点,位于陕西省、甘肃省、西藏和四川省境内,四省交汇,奠定了绵阳当时作为川西北的综合中心,为西部经济注入活力。曾经的红旗砖瓦厂、制药厂都在铁路经过的绵山路一带,而这些就是今天绵阳电视塔、科学城一中的所在地。
3、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绵阳市升为地级市,设立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从此,绵阳进入了发展新高地,绵阳先后实施“科技兴绵”和“科技兴市”的战略,为成立科技城打下坚实基础。2000年,国家做出重要决定,设立绵阳为“中国科技城”,至此,绵阳迎来了发展红利期。绵阳改革迎来了改革重大机遇。
4、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基础上,工业化的进程诞生出了很多历史性的知名企业,也是这些企业的存在为将来绵阳的发展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实力,比如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生产基地,也就是后来的长虹,再则四川的九州电器,还有钱学森、郭永怀等组建的相关研究中心,还有长城钢厂、中国燃气研究院等......
四、经济情况
1、绵阳与中部、东部其他省的第二大城市相比,7成都比不过,差距还不小,但是绵阳与西部城市其他第二大经济体相比较,优势显著,绵阳经济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同类西部城市中,GDP位于第一,仅次于重庆、成都、西安、云南,排名第五,也是成绵经济差距最小的时期,即使成都,也仅3倍绵阳的体量,那个时候,可以说是绵阳的“高光时刻”。
2、先说几个阶段,1996年是绵阳GDP首次破百的年份,达107.02亿,也是人均GDP首次破万的年份,达10862万,而2011年是绵阳GDP首次破500的年份,达565亿,而2020年,绵阳是四川首个破3000亿GDP的城市,达3010亿,也是四川仅有的三线城市。
3、绵阳以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核等产业位于全省第一梯队,仅次于成都,尤其是以长虹集团为电子信息的“龙头”,2021年,绵阳市的经济总量为3350.29亿元,名义增速高达11.3%,继续位列省内第2,在全国名列第91。涪城区作为绵阳的主要行政区之一,2021年的GDP为1199.14亿元,接近1200亿元,在绵阳市遥遥领先。总体来说,绵阳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等原因,其内经济发展还是存在差距的。
五、综合
时至今日,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譬如西部硅谷的称谓,将立足川北,全力打造川北副中心的地位,辐射成渝经济圈,“成都、重庆,在科技能力、人才集聚方面拥有优势,绵阳在国防军工科研方面拥有自己的优势,三地联手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对于绵阳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必须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