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特意查阅石潭镇主要村庄的地理位置以及村名由来,借助谷歌地图逐一找到村庄的卫星图片。在礼泉旱腰带上,石潭熠熠生辉。
石潭镇
地理位置:石潭镇位于礼泉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夏侯村,距礼泉县城17公里。东与昭陵隔沟相望,东南与赵镇以河为界,南与城关镇以泔河为界,西与乾县注泔镇为邻,北与南坊镇相接。全镇面积约60平方千米,人口25632人(2017)。辖15个村民委员会,25个自然村。1958年为石泉公社,1961年更名石潭公社,1984年改乡,后改为石潭镇。
名称由来:镇名因境内小河沟有“响石潭”泉水而得名。据《礼泉县志》记载:“响石潭”位于小河上游河床,为九嵕山延伸带,石灰石因河水冲刷裸露在外,形成一个小断断崖,周围皆为黄土沟壑地质构造。发源于石泉的小河,流经于此,飞流直下,瀑布飞挂。因其岩石、飞瀑、潭水、声响集于一身,故名响石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曹骥官本《续修礼泉县志搞》载:此潭怪石嶙峋,水中突立。河水自上而下呈瀑布状。土人呼为响石潭。潭东岸有土阜,下锐上阔,俗谓金炉朝天。又有土垒,奇形怪异,俗谓灵龟饮水。又载:今县北泔河袁村坡下有水自北入泔,俗称小河,或以为浪水。水浅而清澈,多小鱼其上。流经俗号响石潭者,水击石横涛沫飞溅,奔流环绕,自成瀑布者,最为奇观。
1.夏侯村
地理位置:夏侯村为礼泉县石潭镇政府驻地。东邻杜家村,南接大同村,西毗乾县注泔镇瓜赵村,北连刀东村、刀西村。
名称由来:相传元朝中期夏侯氏在此建堡独居,故名夏侯堡。坐落于吴家沟东北约400米,人称老堡子。1958年前城堡遗址尚存,后被毁。元朝末年夏侯氏遭遇灭门之灾,族人被官府逮捕*害,只有一王姓媳妇,身怀六甲幸免,避难于今乾县注泔镇铁王村山沟边一窑洞,产下男婴,为躲避官府,子随母姓。过了很多年后在携带子回到已成废墟的夏侯堡居住。
元末明初,属于夏侯氏后裔的王姓家族人丁兴旺也得到了壮大。明朝初年经族人商议就在今址筑起新城。新城四周筑城墙,长宽各约65丈,开东、西城门,城门顶端筑有城门楼,南北角各有炮台,城墙上有宽2.5米走马道。为纪念先祖,便将新城取名“夏侯村”。
据传明万历年,华阴大地震,加之旱灾和瘟疫流行,关中人口锐减,十村九空。明朝推行“晋豫填陕”移民,先后有王、吴、陈、吕、鲁五姓迁入,后鲁姓举族迁往四川雅安。因王、吴、陈、吕四姓所建之村位于夏侯村周围,故统称夏侯村。
2.刀陈村
地理位置:刀陈村位于石潭镇北,距镇政府驻地约2.5公里。东与董家村隔沟相望,南邻夏侯村,西毗乾县注泔镇贺家坳村,北连西店头村和乾县注泔镇南北坳村,是刀东和刀西两村合称。
名称由来:据传明朝初年,陈姓人从乾县灵源乡牛市村(市兴村)迁居于此,与原住两姓村民组成村落,时称三姓村。后陈姓人丁兴旺,另两姓衰败外迁,陈姓修筑东、西两个城堡,明万历年间凿井4眼,改为石井村。清代时为防匪患、御敌自卫,村中涌现一批舞弄大刀的侠客,村名随之也改称刀陈村。1961年8月刀陈村一分为二,村居西半部称刀西大队,后称刀西村,居东半部称刀东大队,后称刀东村。
3.石泉村
地理位置:石泉村位于石潭镇北,距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东邻南刘村,南接董家村,西毗乾县注泔镇南北坳村、东注泔村,北连南坊镇北岭村,是石泉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辖北刘、西刘、王家三个自然村。
名称由来:唐初建村,因位于小河源头,而源头为石中泉水,泉眼形状酷似牛鼻孔(俗称黑牛鼻窟窿),故取村名为石泉。明朝末年,刘、王两姓又迁居于此,形成北刘、西刘、王家三堡。
相传在北刘、王家以西建有“铜泉寺”,也称石泉寺,为明朝时王家村官至四川总督王姓人所建,占地40亩,长约500米,宽百米。分前、中、后,寺前有大门洞,砖木结构二层戏楼,五件大殿。上殿八棱石碑高约丈余,碑文记载建寺年代等事项。可惜后来寺院拆除,碑石无存。
4.贺家村
地理位置:贺家村位于石潭镇南,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东与苏邢村相邻,南接罗家村,西与乾县注泔镇南张村隔沟相望,北连杨铁村,属新同村村民委员会一个自然村。
名称由来:村民以贺、白姓为主,亦有赵、韩等姓,因贺姓人最早居住此地而得名贺家村。据贺家村史记载,明清时期,村民沿沟岸凿窑,分散而居,易遭土匪,故在现村址筑城建堡,城墙高丈五、宽九尺。东、西、北三面修宽两丈、深一丈二城壕。城墙两边修有跑马道,南边建有高大城门楼和两扇三米宽、四米高的大木门。新村起名“集村”,除白家窑、贺家滩几户在旧址居住,余者皆迁新村。
新村城墙四角建有将军庙、马王庙、山神庙、娘娘庙,农历七月十二庙会。民国后期,贺、白两姓村中居多,曾改名贺白村,1958年改回贺家村。
5.罗家村
地理位置:罗家村位于石潭镇南,距镇政府驻地约3.5公里。东接杨车村,南以泔河为界,西与乾县注泔镇南张村隔沟相望,北连大同村,属新同村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
名称由来:最早称作永宁堡,解放前出土秦权、石碑及1966年平整土地时出土的秦代度量衡等文物证明,早在秦朝末年此地就有人家居住,村名叫永宁堡,后在干河沟发现旧堡遗址。明朝中叶(1454年),罗姓人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此地,此处地势突出,向南延伸至泔河,以地形的村名“嘴头”,因罗姓人居多,也称嘴头罗家,后来为了简便就成了“罗家”。村东、西、南三面临沟,西沟又长又深狭窄难过,当地人称“夹娃洞”。东沟坡缓宽敞,传说很久以前老猴带领一群小猴冬季常在此晒太阳而得名“猴儿院”。
6.高家村
地理位置:高家村位于石潭镇南,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东邻南其村、上石村、南接虎沟村,西与乾县注泔镇南张村隔沟相望,北连杜家村,是大同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名称由来:明代时高家、虎沟和高家店原为一村,清代时称为衮村,高家村也因高姓人居于此地称衮村高家,简称高家。据传说,高姓人源自山西,其先祖明时迁居此地,在清初一支迁往今烽火镇东风村范寨,另一只在清中期迁至甘肃省两当县。
解放以前,村上建有古城堡。城墙高三丈有余,厚约八尺,土夯而成。上有砖砌女墙,下有窑洞。有东西两道主城门,在前堡设一东城门。门洞为砖石结构半圆形拱形顶。门扇两开,高约丈余,堡内有大王庙、娘娘庙、庙前有戏楼。堡四周有观音庙、山神庙、马王庙、阎王庙,1997年城堡毁。
7.底石村
地理位置:底石村位于石潭镇东南,距镇政府驻地约7公里。东邻赵镇五四村,东南与赵镇三合村隔河相望,南隔泔河水库与城关镇徐家村为邻,西毗杨车村,北连上石村,村委会驻小河村。
名称由来:明朝初年,李姓人从山西太原地区移民迁居此地,杨姓人从阡东杨家迁入,这里地处县北5公里山前洪积平原区、泔河与小河交汇的三角洲。明朝万历年间又有苟姓人从药王洞仪门迁入。
因村位于响石潭下部,故名底石村,与上石村对称。期初,三姓族人同住底石村李家西南。随着人口增多,三姓族人向周围扩散,在自家土地上建房,形成杨家、李家、苟家三个自然村,以姓氏取名底石村杨家、底石村李家、底石村苟家,也称底石村三堡。
2005年底石村杨家与车家村合并称杨车村。小河村与底石村李家、底石村苟家合并,称为底石村。
8.车家村
地理位置:车家村位于石潭镇东南,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东邻苟家村,南接泔河,西毗罗家村,北连杨家村,属杨车村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
名称由来:相传,明朝中叶,车姓人从今乾县车村迁于此处东500米处,在礼常古道旁。因村西北方向有夏阳寨,故取名夏阳村。清末,车姓人从故址迁现址,修城堡,建城门、宗祠、庙宇。又有韩姓、陈姓、李姓、赵姓、高姓等相续迁入,依崖凿窑而居,形成村里、东窑、西窑、旧堡四块,因位于泔河北岸,更名泔河车家,简称车家沿用至今。
9.杨家村
地理位置:杨家村位于石潭镇东南,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东邻李家村,南接车家村、小河村,西毗邢家村,北连上石村。
名称由来:曾称底石村杨家。据村《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人从今阡陌镇杨家村迁居此地,因地处响石潭底部,故名底石村杨家。明、清与底石村李家、底石村苟家合称底石村三堡。
建村至今搬迁三次,最早居住于老堡子,即今村东南2公里处,三面临沟,四周筑有土墙,开北门,城门外城壕悬吊桥。1863年因回民起义迁至今村东南李家旧堡子,扔仿原村修筑城墙,开北门修城壕。1918年因避匪役搬迁今址。
古时村上建有马王庙、阎王庙、娘娘庙,清乾隆年间建老爷庙。村向阳近水,麦子早熟,为全县第一卖场,甘肃、宁夏及邻县麦客云集于此。清时麦客王存德赶场然疾,村民及时救治痊愈,以匾“恩同再造”谢恩悬挂城门之上,传为佳话。
10.上石村
地理位置:上石村位于石潭镇东南,距镇政府驻地约4公里。东隔小河与昭陵社区尧召村、坡里村相望,南邻底石村李家,西与铁罗村、虎沟村相接,北靠南其村。
名称由来:古称赏石村,据村《刘氏族谱》记载,上石村最早建村于唐代,明代时,刘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落户到此。村中小河响石潭瀑布垂悬,景色奇特。特别是响石潭的石头很有特色,或圆或尖,像动物,像山峰,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加之水石相激,发出美妙的撞击声,如同正在演奏交响乐。飞流直下,浪花翻滚,霞雾相映很是壮观。故而吸引众多游人游玩,因而取名赏石村,也称尚石村,以后以“上”赏“上”改名上石村沿用至今。
11.店头村
地理位置:店头村位于石潭镇东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东邻董家村,南依北其村,西毗刀西村、乾县注泔镇南北坳村,北连石泉村。
名称由来:据传明万历年间,关中发生大地震此处人丁绝迹。朝廷实行移民政策,今店头村范姓先祖随移民大军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来到新时之张神、西皋定居至明末清初,张神范姓一支迁移到该地定居,筑大堡子小堡子两处,在堡内凿穴而居。
后又将村庄移至礼泉县通往南坊交通要道旁,并在两侧开设南店子、东店子、北店子,各种店铺几十家。因村庄地处小河西岸,村头系泾南、泔北交通要道,旁有店铺,故取名店头村。为区别召陵镇东店头村,也称西店头村。
12.北其村、南其村
地理位置:北其村、南其村位于石潭镇东北,距镇政府驻地约3.5公里。东隔小河与召陵镇联三村磨张相望,南接南其村,西毗夏侯村,北连店头村。
名称由来:南其村位于石潭镇东,距镇政府驻地约2.5公里。东与昭陵社区尧召村隔小河相望,南接上石村,西毗杜家村,北连北其村。
明末(1600年)张姓人建村时,有耕地七百亩,百亩为一倾,即七倾,于是取村名“七倾”,后以谐音“其”代“七”称其倾村。清康熙年间(1680年)张姓一支由泾阳县王桥镇张家堡迁入。清末,部分张姓人迁居村南,形成南、北两个村,于是北村便称北其倾,南村称南其倾,后以“轻”代“顷”称作北其轻和南其轻。1997年改称北其村、南其村。
当地有一个传说:清末明初韩姓人自茅王沟念村迁居于此,村人在朝为官,故名奇卿村,后逐步演化为其轻,后来又演化分解为南其村、北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