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还是触摸文化、感知文化、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媒介。
当代中国旅游业具有“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增进文化”三大属性。文旅不分家,增强文化自信,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01
文旅不分家,文化自信从旅游开始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要说“欲强其国,必先强其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
当我们游览长城时,我们会想到中国精神文化;当我们游览苏州园林时,我们会感触到中国园林文化;当我们游览龙门石窟时,我们会想到中国的艺术文化;当我们游览平遥古城时,我们会想到中国的建筑文化......
文旅不分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推手。
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途径。
发展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的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技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文旅融合的目的是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02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最好媒介
旅游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还是触摸文化、感知文化、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更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媒介。
这也是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进行了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原因之一。
很多时候文化和旅游是紧密相随的,就像风和蒲公英的种子,种子想要得到传播需要依靠风来协助。
文化和旅游亦是如此,文化是静态的,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想要传播的更远更广,就需要凭借旅游来协助。所以我们说旅游是最好的文化传播媒介。
歌德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旅游业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兴趣的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其魅力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已经显现,未来还将更加突出。
任何一个地方,最好玩的资源,最有趣的历史,最自豪的文化,最精彩的故事,最耀眼的人物,最诱人的特产……都是旅游的要素。通过旅游,我们可以将这些要素传播出去,形成更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03当代中国旅游业的三大属性
实质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除了文化传播者之外,还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综合来讲,当代中国旅游业具有“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增进文化”三大属性。如果说增进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对民族复兴软实力的促进,那么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则是对民族复兴硬实力的支撑。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根据人社部日前发布的统计公报,2020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506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8.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7.7%。
可见,在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方面,旅游的作用不可小觑。
但比较遗憾的是,当前受疫情冲击的正是餐饮、电影、旅游这些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行业。所以,全国自上而下相继出台各项纾困措施,帮助旅游行业度过当前的难关。
疫情可以封住我们的脚步,却封不住我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等疫情过后,让我们出去走走,听雨听海听人潮汹涌,看山看水看亲人朋友,去看想看的风景,去做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