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户群体,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需求。而在大学校园场景下,用户主要群体即大学生们,他们当下的需求是什么?在社交、工具、生活服务、兼职这四条大学校园APP主要发展的赛道上,产品们大多会遇到什么样的难点?
当提到大学校园APP,你能立马想到什么产品?
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尽相同。除了被强制要求使用或区域火热APP外,在笔者记忆中,只剩超级课程表、学小易这两款在全国也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了。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何仅有这两款大学校园APP被用户所熟知?背后有哪些关键但被忽视的市场规律?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大学校园APP市场现状了解一个赛道,首要任务是了解它的市场。解构大学校园APP市场,我们从用户和产品两个维度展开。
用户上,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增长率虽有放缓,但仍然在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月均生活费也随之增加,月均收入中位数为1516元,预计2021年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年度消费规模约为7609亿元,消费潜力巨大。
产品上,大学校园APP市场大体可分为社交、工具、生活服务、兼职四大方向,每个方向上均有较为成熟的产品。
我们看到,工具产品因其独特的工具属性,更易获得用户的青睐,在用户量级上,超级课程表已达2400万。学小易APP的下载量级也已突破4000万。生活服务领域更偏向于本地运营,本质是平台,提供基础功能的供给能力。
校园社交领域也一直是大家竞争的赛道,各家纷纷通过自研、投资等方式切入校园社交板块。自人人网退出舞台后,在用户体量上,目前还没有特别耀眼的选手出现。Summer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产品之一,但用户体量也仅在百万级。
选手众多,但大学校园APP真的是一门好做的生意吗?我的答案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围绕上文提到的4个细分方向,我们分别来阐述,为何大学校园APP发展道阻且长,究竟存在哪些被忽视但关键的因素?
二、大学校园APP发展,道阻且长1. 校园社交类APP
人人网悉数退场后,纵观整个校园社交APP市场,再也没有格外耀眼的产品出现。
目前各家APP切入校园社交有两大思路。一种是做垂直类校园社交APP产品,代表产品有Summer;一种是以工具作为核心需求满足点,采用迂回的战术,引入轻社交功能,代表产品有超级课程表。
校园社交一直是各家竞争的风水宝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最后能长久存活的很少。大部分APP在运营1-2年后,便停止了更新,黯淡收场。
曾经的人人网、班外、果仁等校园社交APP,都风靡一时,后来也出现过许多昙花一现的APP,比如阿里推出的来往,青芒校园APP上线30天内平台认证用户数达1万,次日留存79%等。
问题出在了哪里?
1)模式不易复制,用户规模和增长受困
多数校园社交APP都是从一个高校/地区做起来的。Summer由北大和清华团队联合打造,在这两所高校受到追捧后才尝试向其他地区拓展。模式能跑通的,基本在当地发展的都不错。
但有个既定事实是,一个地区的高校数量,或一个高校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即使再优秀的团队,把装机量做到60%已经是非常不俗的数据。一所学校的数据触顶,想继续增长,就必须横向扩展更多地区的高校。
高校市场规模很大,但这个市场规模是由上千万个分散的部分组成的。每个地区/高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想直接复制难上加难。
很多APP会选择使用校园大使的方式来管理本校,实现“本校治校”,但本质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关系,不属于雇佣关系,难有很强的约束力。想找到靠谱且能力强的本校运营人员,难度极高。
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后期隐性管理成本也非常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身份是学生,并不是职员,遇到“失恋、爸妈不让、辅导员禁止、钱太少、太累、怕影响评优……”等情况时,很难有绝对统一的解决方案。
2)用户生命周期较短,变现难
对于校园社交产品来说,新增用户有限(即每年的新生),且每个用户基本只有4年的生命周期(本科阶段)。用户毕业后,走向社会,开启新的生活,遇到新的环境,对校园社交APP的需求会持续走低。在仅有的4年生命周期中,很难找到让用户付费的刚性理由。
校园社交产品不同于广泛类别的社交产品,很难依靠直播等方式实现收入。在用户体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靠广告、会员等方式变现,意义也不大。
3)“校园社交”是不是伪命题?
大家可能注意到,上文列举的社交软件均是垂直的校园社交APP,陌陌、soul这些广泛群体的社交软件并不包含在内。
其实不管是广泛类别的社交产品,还是校园社交产品,我们都需要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上,即:网络社交是真需求吗?
这里面存在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以问题的形式抛出:
- 问题1:你相信网络社交吗?
- 问题2:见面后,社交软件的价值还有吗?
- 问题3:脱单了,你还会继续用社交软件吗?
另外,大学校园是半熟人社交,对于学生较少的高校来说,大家基本互相认识,使用社交软件的需求较低。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决定校园社交APP的用户生命周期和活跃度的数据表现不会特别好。
高中阶段,我们的老师肯定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好好学习,不要着急谈恋爱,等到大学,随便谈。”但真正到了大学,我们才发现,根本无恋爱可谈。一是大家似乎都没有那么强的谈恋爱*,二是大家似乎除了教室和宿舍,基本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通过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发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社交需要仅占不到3成。